东方网记者付文静、通讯员罗志伟6月8日报道:16年来,她在人生的赛场上逆风奔跑,一步步超越自我——获得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200米冠军、2019年中日韩田径赛女子100米和4x100m米冠军、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女子100米冠军。2015年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考入华理,2019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免试在我校读研...这个“既有竞技实力又有知识的女孩”就是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丁超。
在毕业之际,在华理打拼了七年的丁超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在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开启新的人生轨迹,继续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有荣耀,也有沉淀
丁超很早就显示了他在体育方面的天赋和潜力。小学三年级的一次体育课上,她的50米短跑成绩甚至超过了高年级同学。她第一次受邀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田径比赛,获得了冠军。于是,她加入了学校的田径兴趣班,从而正式与田径结缘。“对我来说,田径的魅力在于它有无限的可能性,能在未知中收获惊喜,在未知中创造突破,在未知中感受成长。”
2017年,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大二学生丁超获得了她运动生涯中的第一个全国冠军。忠实妻子的她百感交集。“这是最好的反馈。对我来说,它不仅是内心的肯定,更是在我迷茫、委屈、懒惰、软弱的时候,激励我前进的光荣动力。”
这份荣耀的背后,是她夜以继日的坚持和挑战。下学期回头看,丁超的竞技状态和水平陷入瓶颈期,百米成绩徘徊在12秒左右。虽然她一点也没有懈怠,但是每天早晚都很努力,下午还要训练。在教练的建议和指导下,她进一步细化了各种训练科目,增加了力量训练、素质训练和弹跳训练,甚至加强了小肌肉群的训练...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在那些看似“停滞不前”的日子里,心态波动的时候,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学习充电给了丁超更多的滋养。她选择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与教练或家人交谈获得能量支持,不断给萎缩的自己打气,或者冥想沉浸在专业学习中,然后切换到全新的状态进行训练。她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冷静的头脑和坚强的行动,在不到一年的沉淀中,完成了自我蜕变,从容地在学习和比赛之间切换,不断在全国性比赛中崭露头角。“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很重要。”丁超说。
双重身份,双重收益
他是大学生,也是运动员。除了完整的日程和校园活动,丁超每周有五次特殊训练。在如何平衡学习和训练的问题上,她感激地说:“刚到华理的时候,辅导员、运动队教练、班主任都充分了解我的情况,主动帮我分析大学生和运动员各自的优势和发展重点。在学院专业课的安排上,我们也会安排专门的时间段进行培训,这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分阶段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得益于他在专业学习和体育竞赛训练方面的出色表现,本科学习结束后,丁超继续在华理攻读研究生,成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全新的身份对她来说是全新的磨练。“感谢不断指导我们深入思考,学习内部逻辑和外部关系分析的老师们,考研进一步强化了我从多维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勤劳善于勤奋,行动善于思考。在丁超的不断探索中,学术理论探索和运动训练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了提高竞技水平,她学会了从研究者而不是运动员的角度去看,检索了大量关于提高短跑成绩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总结;利用人体成分测量仪,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进一步加强薄弱肌肉力量的训练,从而分析和掌握实战情况。“我能怎么办?”研究生期间,一门关于“体育的本质”的专业课引发了丁超对“体育与社会”的思考。她开始思考如何在运动员的身份之外,以全新的姿态进入运动生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加入导师叶新铭教授的“软打之路”项目,参与软打之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运用专业知识研究和解决社会上涉及的体育问题,包括体育场馆的使用和如何优化体育赛事。在学术领域的探索和收获也加深了她对一个运动员身份的理解和认同:“我是体教融合的受益者,华理带给了我全面的发展,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