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日常训练中丁超受访者供图
16年,她奔跑在风中人生的赛场上,一步步超越自我——获得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200米冠军、2019年中日韩田径赛女子100米和4x100m米冠军、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女子100米冠军等10余项全国冠军奖项。2015年,她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考入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她以综合成绩第一名的成绩免试就读华理研究生...这个既有竞技实力又有知识的“追风女孩”就是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丁超。
毕业之际,丁超找到了工作,在上海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开设了新跑道,继续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丁超很早就显示了他在体育方面的天赋和潜力。小学三年级的一次体育课上,她的50米短跑成绩甚至超过了高年级同学。她在第一次应邀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田径比赛时获得了冠军,于是参加了学校的田径兴趣班,从而正式与田径结缘。她说,“就我而言,田径的魅力在于它的无限可能,可以在未知中收获惊喜,在未知中创造突破,在未知中创造突破。
2017年,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大二学生丁超获得了她运动生涯中的第一个全国冠军。这份荣耀的背后,是她夜以继日的坚持和挑战。
她是大学生,也是运动员。除了完整的日程和校园活动,丁超每周有五次特殊训练。在如何平衡学习和训练的问题上,她感激地说:“刚到华理的时候,辅导员、运动队教练、班主任都充分了解我的情况,主动帮我分析大学生和运动员各自的优势和发展重点。在专业课的安排上,学院也会给我们安排专门的培训时间,让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分阶段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得益于他在专业学习和体育竞赛训练方面的出色表现,本科学习结束后,丁超继续在华理攻读研究生,成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全新的身份对她来说是全新的磨练。“感谢老师们不断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学习内在逻辑和外在联系的分析,考研进一步强化了我从多维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期间,一门关于“体育的本质”的专业课引发了丁超对“体育与社会”的思考。她开始思考如何以全新的姿态进入运动生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加入导师叶新铭教授的“软打之路”项目,参与软打之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运用专业知识研究和解决社会上涉及的体育问题,包括体育场馆的使用和如何优化体育赛事。在学术领域的探索和收获也加深了她对一个运动员身份的理解和认同:“我是体教融合的受益者,华理带给了我全面的发展,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运动是我的伴侣,是青春的亮点。能把我的田径梦传承下去,一定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临近毕业,丁超用他对体育的热爱和坚持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早在大一的成长教育阶段,丁超就确定了未来进入体育领域的职业方向。为此,她坚持不懈地积蓄力量。2019年底,当时还是研究生的丁超积累了优异的运动成绩,达到了上海市特殊领域人才引进标准,并于当年12月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健将级运动员”称号。2021年底,丁超作为上海市优秀运动员被引进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将训练和比赛作为职业发展。
“深夜无声的陪伴,失落时的鼓励,运动受伤时的细心呵护,学习迷茫时的耐心解答……华理的每一段记忆都值得铭记。”丁超感谢所有的遭遇,表示他将在未来的跑道上继续发光。“我很幸运能够将自己的热爱转化为事业,也希望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创造价值,为上海的体育事业发展助力。”
新民晚报记者张炯强通讯员罗志伟
作者:张炯强 罗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