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盘无疑是最近国内社交网络上最火的运动。飞盘比赛中,男女选手一起奔跑,挥汗如雨,展示自己,既好玩又“拍戏”。尤其是疫情过后的城市,解封之后,年轻人在露天场地一起玩飞盘,是一种身心的释放。
从馅饼锡盘到漂洋过海
飞盘的最初形状可以追溯到馅饼锡盘。19世纪,美国面包师弗里斯比(Frisbie)开了一家面包店,并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其名称和产品。大学生很喜欢他做的“弗里斯比派”。吃完后,他们扔和抓圆形的锡盘取乐。因为你经常在扔锡盘子的时候喊“Frisbie”,这个词就成了扔的动作的代名词。
1948年,美国人沃尔特·莫里森用塑料材料制作了第一个现代飞盘。1957年,开发呼啦圈的Wham-O公司获得了飞盘的独家市场权,在听说了大学生玩“飞盘”的习俗后,于1959年注册了“飞盘”商标。
此后,美国的飞盘运动和产业逐渐成型。“飞盘运动之父”海德里克开发了运动级飞盘,并成立了国际飞盘协会。1974年,第一届世界飞盘锦标赛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玫瑰碗体育场举行。
飞盘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当时,飞盘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和休闲玩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频繁的内外交流进入民间视野。
1983年的《企业经济》第五期有一篇题为《飞盘市场的兴衰——产品生命周期研究》的文章,无意中记录了四十年前飞盘运动在中国最初的热潮。这篇文章提醒我们,飞盘在中国的本土化,直接是因为飞盘本身就可以低价制造,广泛销售。
文章说:“近年来,塑料脸盆之类的销售不景气,一些工厂陷入了不得不忍痛降价的境地。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电视上播放了国外‘飞盘’运动的精彩场面,让数百万人产生了兴趣,跃跃欲试。一家塑料厂首先感受到了人们的需求心理,抓住了好时机,投入了飞盘生产。飞盘一经投入市场,买家真的云集。"
“曾几何时,这种一直处于‘零需求’状态的商品,突然一跃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热门商品。由于飞盘的制作工艺简单,所用材料只是塑料盆的几分之一,价格也不低,各塑料厂立即效仿。当时飞盘市场正红火,盛况空之前。然而,这种“盛况”不会持续太久,因为飞盘是一种耐用的体育用品。市场很快就饱和了,需求在减少。那么,飞盘的生命周期结束了吗?没有。”
拯救短期市场危机的新产品是儿童用的小飞盘“飞环”。现在的飞环依然是孩子们常见的户外玩具,价格几十元。有不同的类型,如环和类似回旋镖的“千变万化的飞环”。
从运动器材到儿童玩具的变化,说明飞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飞盘火遍社交网络
有趣的是,目前飞盘正在重新兴起,但其核心受众是城市青年。飞盘这次“突然飞”进大众视野,是从社交网络开始的。5月27日,飞盘登上微博热搜榜前50,热度超过2万。经过半个多月的发酵,微博#极限飞盘#已阅读443万字。
在小红书、微博、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关于飞盘的内容也是铺天盖地。新参与者体验飞盘后,分享的美图激增,由此引发的讨论也呈现热潮。
小红书对飞盘的普及功不可没,小红书发布的“2022年十大生活趋势报告”的“山地生活”包括露营、划桨板、飞盘等多项健康运动。小红书的用户已经发表了3万多篇关于飞盘的笔记。最常见的内容有两种,从资深玩家发布的硬核技术演示、文化讨论,到新女性玩家享受比赛、姐妹聚会的美图。
从人们的经历中可以看出,飞盘是一项友好的运动。设备简单轻便,可以使用200克以下的飞盘;场地要求不高,一小块空地就够了;低门槛,扔,抓,跑。和几个朋友甚至路人,就可以玩了。
飞盘亲近自然,运动量适中,互动性强,吸引了一些过去不参与户外运动的年轻女性。有了他们的参与,飞盘的公众形象发生了改变,玩飞盘成为了一项热门的社交活动。这种爆炸也带来了两种影响。一方面因为运动形象的改变,也引起了舆论对飞盘的一些批评;另一方面,业余飞盘比赛的增加,对足球场有一定的挤出效应。
南京女孩马丽玩飞盘已经十多年了。她带父母出国旅游的时候,也会在景区休息时间和家人一起玩飞盘。她不认同网上一些对飞盘的冷嘲热讽,因为新手女孩比较多。长沙球迷邓铎表示,飞盘流行引发的争议反映出“认真玩的人总是与众不同”,希望凑热闹的人能更多了解飞盘本身。在上海,曾经一周踢两次球的白龙,一解封就联系队友约球,却发现自己一直去的一个球场被几个飞盘队“长包”,有些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