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者讲述运动背后的故事。
体育口述史:从另一个维度参与体育运动
本报记者朱亚楠
今年6月23日是第75个国际奥林匹克日。这个纪念日的目的是鼓励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性别、年龄或运动技能,都参加体育活动。在“国际奥林匹克日”到来之际,《工人日报》记者走近了可能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体育口述史,从另一个层面和维度了解了不同的体育项目。
“体育口述史不同于传统的参与体育的方式,比如参与和观看。而是把视角从球场内转移到球场外,从熟悉的体育比赛转移到体育背后的故事。让更广泛的群体参与体育运动,让奥运日的“行动”、“学习”、“发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全国体育口述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夏天告诉记者。
什么是体育口述史?夏向记者解释:与其他历史记录方式不同,口述历史强调讲述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与史书中的‘冷’字相比,口述历史的内容和材料更加丰富,能够更加完整、全面地反映历史现实。”
从过去几乎是“体育沙漠”到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体育大国,新中国的体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夏天,相信中国的体育口述史研究在空之前是有机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尤其是体育方面的巨大变化,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体育口述史不仅具有行业价值,还具有全社会的影响力,这是它最独特的魅力。”
今年夏天,他所在团队的受访者中,有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钟世同,新中国第一代蛙王穆祥雄,有“中国体育产业之父”之称的魏纪中,还有中国著名足球裁判曹景健...体育口述史让更多的运动员有机会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变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让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一个接一个地延续下去。
2019年,首届中国女足元老赛在苏州举行,魏、董等老牌女足选手云集。夏天,他和他的团队在这里获得了大量的口述史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足球和祖国的热爱。那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诞生的朴实真挚的情感,今天依然照耀着老女足。”
体育口述史不仅仅是一部“英雄”史。在研究过程中,更多的是记录普通体验者和参与者的故事。
夏天,新中国第一批足球研究生之一的张恩子,第一个报道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的记者李凯,还有其他普通的体育人,他们的故事,都成为了新中国体育集体记忆中的闪光点。“这种为大家写书的历史,也让体育口述史更有故事性和感染力。”
据记者了解,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口述史的工作中。2018年,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了体育口述历史协会。全国体育口述史研究会也于2020年成立。
但与赛场上的激烈相比,体育口述史依然“冷门”。“目前口述历史的工作还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能够表达和回忆过去的老体育人正在慢慢去世。”夏天,与时间赛跑,是记录中国体育历史的使命和责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新中国体育发展的轨迹成为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的写照。从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报名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到1984年徐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再到2008年“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直到2022年春天,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运城市”...一部新中国体育史,反映了中国人民从谋求民族独立富强到进入新时代再到谋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
正如魏纪中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口述历史协会题词所言:“口述体育历史,传承体育精神,铭记体育人物,建设体育强国。”体育口述史让更多人以独特的视角见证新中国体育的进程,让了解体育成为参与体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