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少年健康利好政策陆续出台: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修改后的《体育法》也明确提出,“国家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坚持体教结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相协调,体质与人格并重,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如何更好地落实相关政策要求,落实“双减”,特别是解决大家普遍关心的课余体育服务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提高课后体育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供解决方案。
“双进”促进“双减”
学校和社会体育俱乐部是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通知》明确提出,统筹整合资源,推动专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服务。在这方面,全国各地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知》提出,充分发挥体校的专业引领作用,组织体校以多种形式支持和参与周边学校课后服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课后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引入公益性体育俱乐部,依托优质体育资源,为区域内学校具有相关体育特长的中小学生开展体育训练提供支持和指导。
在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过程中,《通知》要求,要完善第三方进校园监管机制,坚持公益性原则。教育部门要会同体育、发展改革等部门在符合条件、信誉好、质量高的机构中选择确定允许引进的机构,形成机构名单、服务项目和引进费标准,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社会各界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退休体育教师、大学生志愿者进入校园担任兼职教练十分关注。对此,通知还提出:大力加强兼职教练员队伍建设,选拔推荐一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退休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等。义务教育学校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根据需要自主选聘兼职教练,积极参与课后体育服务。组织相关体育赛事,指导学生体育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等。对来校参加课后服务的兼职教练员,给予适当补贴,补贴资金纳入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创新满足需求。
课余体育服务也应该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和校园内不同的运动水平而有所区别。通知注重这方面,提出科学规划活动课程内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初中、初高中、初中等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型和相应的教育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满足部分同学“从零开始”的需求。
关于课程资源建设,《通知》明确,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要在现有全国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课后体育锻炼资源基础上,组织制作、遴选、推荐一批适合学生课后服务和课后学习的优质体育视频教学资源,让学生“跟着视频学”,教师“跟着视频教”,有效服务教与学。各地要积极推广体育总局编著的近视防控操、脊柱保健操等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和科学健身。
扩大现场供应
场地问题是体育健身的关键,也是组织体育课后服务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通知强调,合理规划利用社会体育场地,各地要引导公共体育场地、全民健身中心、体校、青训中心等合理规划时段,为学校开展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课后服务提供场地支持,实行低收费或免费。大力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共享。各地要完善青少年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机制,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对体育设施进行物理隔离或灵活改造,使场馆在工作日、周末、节假日有序向周边青少年免费开放。要加强体育场馆的安全管理。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体教融合的改革精神,尤其符合新修订的《体育法》。相信随着《意见》在各地的贯彻落实和推广普及,体校、体育俱乐部等专业组织将在课余体育服务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体育系统、教育系统优质资源整合,支持学校全覆盖和优质课后体育课服务,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体育中获得乐趣,增强体质,完善人格,锤炼意志,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编辑:徐鑫
来源:中国体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