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觉得说得过于悲观,在采访结束后,川渊三郎告诉记者:“中国足球一定会好起来的,总有一天会的。”
2050年,日本队可以赢得世界杯冠军
2005年,时任日本足协主席川渊三郎推出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日本足协宣言”,目标是让日本队在2050年夺取世界杯冠军。17年过去了,川渊三郎告诉新华社记者,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到2050年还有不到30年,目标完全可能实现。”他说,“目前一共有60多名日本选手在欧洲联赛效力,如果其中能有20人在五大联赛发展到一线队伍当中,日本队就可以和欧洲强队较量了。所以我认为到2050年足以实现这个目标。”
30年似乎非常漫长,回首只是一瞬间。1993年,J联赛开始第一个赛季的比赛,仅比中国的职业联赛早一年,但凭借扎实的推进,为日本足球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川渊三郎1958年在早稻田大学读书时入选日本国家队,1964年代表日本出战东京奥运会,1984年作为国家队主教练率队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1988年进入日本足协管理层并开始酝酿足球改革。
那时候日本足球在亚洲属于二流。1987年,中国队正是击败日本队,获得了参加汉城奥运会的资格。川渊三郎对90年代以前日本足球落后的情况记忆犹新。
“那时(日本队)别说韩国队,中国队也胜不了,中国队水平远在日本队之上。”他说,“日本连一个像样的联赛都没有,怎么可能赢得了韩国呢?所以从那时起,我们意识到要组建职业联赛。”
1991年,川渊三郎担任日本职业足球联赛主席,但职业化改革困难重重。
“当时足球在日本不是一项受欢迎的运动,我们在组建职业队的时候,既无赛场,也没有观众,该具备的东西都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组建职业队近乎空想。特别是足协的官员们,他们都认为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顶层的人都表示反对。”
当时的日本联赛,都以企业冠名的业余球队参赛。川渊三郎说:“环视欧洲或者美国,他们的职业队都是受到球队所在地的支持和声援才得以生存的,企业拥有的业余球队在日本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所以要组建植根于地方的、受到各地群众支持的球队,这样经营才能够维系,俱乐部才能成功。从根本上改变思路来实现日本球队的改革,从而达到发展、提高足球水平的目的,这种思路的转变才有了后来J联赛的成功。”
于是川渊三郎带人首先与各实业球队的管理层接触,试探他们愿不愿意参加职业联赛,对于那些有兴趣参加的球队,他们进一步与之讨论商议。职业化最大的问题是以哪个城市为主场,作为主场的城市一定要有主体育场,但当时全国没有一处专用足球场,川渊三郎就提出把全国主要城市都有的田径场改建为至少容纳15000人的场地,加上夜间比赛照明设备就可以达标。凡是能够满足固定城市并拥有主体育场两个条件的球队便可以接纳为职业球队。
条件制定后,愿意参加的球队就多了起来。但是各地田径赛场的拥有者基本都是当地政府,要拿到田径场的使用权,就必须得到行政部门的支持。川渊三郎只能和各地政府逐一交涉,希望他们能够支持球队使用这些场地。他去的第一个城市是横滨。
“我找到市长,他表示不能为单一的一个足球赛事提供赛场,而且职业球队就是一家企业,为一家企业一个竞技团体提供场地会招致市民的反对。我当时拜访的几乎所有的县市都是一样的反应。”
但川渊三郎耐心游说,表示J联赛不仅仅只是为了足球,而是以足球俱乐部为起点,将来建成一个市民可以随时使用的体育设施,他恳请政府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
川渊三郎说:“职业联赛的成功需要三位一体——市民、企业、政府的共同支持,因为当时正处于泡沫经济的巅峰时期,政府财政绰绰有余,企业也处于顶峰时期,利润可观,钱也不知该怎么用。当时有人提出应该振兴地方的经济,而J联赛也提出通过联赛提振地方的经济,因此也可以说泡沫经济间接地促成了J联赛的组建以及后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