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联赛在时隔近3年后再度回归主客场制,大多数球队将从集中赛会城市回到自己的城市,虽然不见得有多少球队可以享受有主场球迷入场加油的待遇,但至少回到了家。从“集中隔离”变成“居家隔离”——不一定恰当,但也有相似性。
可惜,上海两支中超球队,申花和海港,还不能回到上海比赛。
中国足协的规则是:由各家俱乐部向自己所在城市的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即可回到主场进行比赛。
这相当于足协给每个俱乐部在禁区前吹了一个任意球。这是一脚可以得分的直接任意球——摆在所有俱乐部面前的人墙,就是各自城市的体育主管部门及城市管理者。划出弧线、绕过人墙,就是好球。
当然,申花和海港的任意球,都没能越过“人墙”。
他们还将继续在外漂泊——这个漂泊也是个中性词,谈不上居无定所,更不是寄人篱下,对于职业球员来说,他们只是要在异地他乡完成一项工作,肉体和精神上缺一点归属感,更谈不上特别愉悦。
球迷们感到无奈的是,整个事件的决策,链条上所有的环节,似乎都“尽力”了。
从球员的角度来说,回到熟悉的城市,环境不一样,气场不一样,心情不一样,但压力可能也不一样。所有人盯着,一切都会放大。
从俱乐部的角度来说,“在家”就要有“在家”的花销,从球场,到安保,甚至还有2020年因为疫情耽搁后无法结算的、已经销售的套票等问题。柴米油盐,哪样都要花钱。
从城市的体育主管部门角度来说,两支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球队回家,必定还涉及到各种协调、保障、担当、落实。哪个环节,都费心费力,哪个环节没做好都要担责任,做好了却还未必有掌声。
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来说,防疫的大局放在这里,偶有反复的疫情也放在这里,“环境”和“现状”都是明摆着的,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可测”、“不可控”、“不可说”,似乎都摆在那里。头疼。
最终汇成的一句话,“不回来,比回来更好,因为事体真的是不少”。
所以,你可以说,“不回来”,是基于现状的“量力而为”,也可以说是基于现状的“量力而不为”。
情形有点像2020年、2021年过年前,家乡的老父亲劝在异乡打工的儿女,“今年过年,你们就别回来了,村里事情太多了”。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足球曾自以为特殊,但其实足球从未真正特殊。
申花、海港未能按时回到上海,的确是一种遗憾。
在疫情的大时代背景下,生活中的遗憾太多了,所有环节都照章办事、都已经尽力的遗憾,是最大的遗憾。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黄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