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认清数据、算法的两面性
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数据和算法给大众带来的最大改变之一。因此,也不断有批评者对信息推荐算法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加剧的问题进行批判。吴晔认为,“信息茧房”的产生并不能全让算法“背锅”。有研究表明,“信息茧房”是算法和受众认知偏好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吴晔进一步表示,算法归根结底是受人控制的,算法的规则是人制定的。“人完全可以写出一个‘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算法,让大家的选择多样化,远离‘信息茧房’,但是这种算法不符合商业利益,所以没有人去做。”他说。
所以,人与大数据、算法之间不存在固有矛盾。“大数据的应用是为了提高人类某些行为的效率,是为人类服务的,总体上是需要拥抱的。”吴晔说。但他同时也提醒道,如果大数据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当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数据和算法就像菜刀,它既可以是工具,也可能会成为凶器。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因为它可能会成为凶器就再也不生产菜刀了。”
那么,我们应如何合理、恰当地应用大数据,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吴晔认为,应努力推动数据共享,使数据成为储存在个人设备里的私有财产,而非互联网平台的财产,并在有偿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此外,则是要避免数据被别有用心的人用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用途,比如大数据杀熟、大数据售假等,而这则需要有关部门提高监管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相关链接
数据、算法正在悄悄改变你我
当我们越来越多地依赖数据和算法为我们做出决定时,我们也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和算法改变。
同样是在婚恋领域,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者曾就大数据在线匹配婚恋网站进行了跨度为10年的研究。他们发现,随着数据匹配婚恋方式的不断流行,男性在线上婚恋行为中的主导作用也在不断得到加强。
研究人员认为,在大数据匹配模式下,男性选择婚恋对象的成本被进一步降低,因此更加倾向于主动示爱,而女性则变得更加倾向于被动等待。但研究人员也指出,这种改变仅限于线上婚恋行为,对于是否能够影响线下婚恋行为,仍需进一步研究。
与此同时,该研究团队也发现,针对这一情况,已经有部分应用开始反其道而行,即只允许女性主动发起对话,并且限制对话时间,以此鼓励女性掌握线上婚恋行为的主动权。(实习记者 都 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