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四年一度的上海市运动会将于金秋开幕,从1953年至今,市运会已成功举办了17届。作为上海青少年运动员最重要的竞训舞台,市运会托起上海竞技体育70年的辉煌,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许多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回望前程,展望未来,这一路离不开大批基层教练员的倾情投入和无私奉献。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今天起,本报推出“体坛幕后人”专题报道,走近这些青训幕后英雄,讲述他们的精彩故事,分享他们的不凡成就。从中,我们能感受竞技体育的蓬勃朝气,感悟体教融合、多维发展的大体育观。更有意义的是,这些新时代青训教练员为我们打开的,正是从第一步开始,上海迈向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全景视野。
- 有苦有乐 -
酷暑,浦东新区三体校的力量房门口,王海利给队员们找了个庇荫处,指导他们抓提杠铃。这天自行车队安排的是力量训练,不一会儿,王海利又脱下运动服光起膀子:“都湿透了,一上午要换三件。”
图说:王海利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下同)
日头有点毒,杠铃有点沉,但队员们在王教练的带领下,干劲挺足。练核心力量,一名小队员穿着稍宽松的短裤进来,就遭到他的批评,要求立即去换;做侧板支撑,他掐着秒表,弯下身子挨个给队员纠正细节;上功率车,他跟队员解释蹬车时人的重心如何调整,膝关节、踝关节怎么收紧……队员们做得到位,马上得到他的鼓励。
一名戴着牙箍的女队员说,跟着王教练,有苦也有乐:“比如静蹲时,队里有奖罚,不合格的要唱歌。”唱什么歌?女生指着一名高高的男生说:“上次他唱的《孤勇者》。反正教练让我们随意发挥,唱《两只老虎》也可以。”一阵笑声响起,在王海利的自行车队,高强度的夏训就这么消解了枯燥与烦闷。
图说:王海利教学中
2002年从国家队退役后,王海利和妻子张海霞落户上海,任教浦东新区三体校新组建的自行车队,一干就是20年。车队的队员都是王海利夫妇去周边20多所学校挑选的,每次发现好的苗子,王海利都特别兴奋。要说最“神奇”的,是获得全国场地自行车联赛冠军的宋超。当年小宋超被招进队里时还不会骑车,王海利灵机一动,把女儿的小自行车拿来,让宋超坐上车双腿蹬地往前滑,然后再把脚放上去。5分钟后,宋超就能自己骑着车跑了。
图说:王海利带学生训练
- 护梦冠军 -
走进浦东新区三体校大门,就会看见奥运冠军钟天使的雕像。那是中国自行车运动的骄傲,也是王海利的骄傲。当年去南汇黄路小学招生,他一眼发现了人群中的钟天使。
进队不久,因为练得苦练得累,小天使常常抹眼泪,是王海利鼓励孩子和她父母坚持下去,他甚至跟钟妈妈说:如果学费有困难,我可以出。
图说:钟天使当年的爱车就留在学校的荣誉室里
对钟天使那么用心,源自王海利作为教练的判断。进三体校不到一年,夏训中一次40公里的耐力训练,公路上男队员们都陆续掉队,但小天使仍紧跟领头的吉普车,虽然几次因为疲劳摔下车,她都咬咬牙,起身上车追赶。坐在吉普车里的王海利看到这一幕,“这姑娘太拼了,她有别人身上没有的特质。”
为了帮助钟天使提升训练质量,队里花1万元买了辆中国台湾产的自行车,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这辆车,如今留在三体校的荣誉室里,王海利拿它来激励后来的弟子。
每次钟天使回家,王海利的手机铃声就会响起:“师父,我回来了。”为了保持状态,天使跟着王海利的队伍一同训练。对小师弟小师妹来说,奥运冠军就是一个亲切的大姐姐。王海利把钟天使奥运夺冠的照片贴在训练房墙上,并用一句话鼓励所有队员:“终点不是梦,重点是突破。”(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金雷)
图说:墙上的“终点不是梦,重点是突破”始终鼓励着队员
记者手记丨心愿
王海利的办公桌上,放着两张刚收到的录取通知书,那是市二线队发来的。拿给记者看时,他脸上掩不住的骄傲。筛选出好苗子,悉心培养,再输送到专业队,看着他们成才,这比什么都让人高兴。
前几天在河南洛阳进行的全国场地自行车联赛,上海队的宋超、苑海迪与队友合作,取得女子4公里团体追逐赛冠军,宋超还获得个人3公里追逐赛冠军。这两名优秀的车手,都是从浦东新区三体校自行车队走出去的。2002年至今,自行车队共向市级二线输送46名运动员,向市级一线输送10名运动员。王海利说,自己就图学生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