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国少队员跟你孩子的年龄相仿吧?是否做父亲的经验有助于你带好队伍,更加了解这批球员的心理状态?
说到这点,我真的心中有愧。我儿子是2007年出生的,的确是这个年龄段的,但是因为从小到大我对他的陪伴很少,在该给他做足球启蒙的时候我一直在江苏工作,所以他从小就不喜欢足球,有关他的教育都是孩子妈妈在做,要说我对他有多了解,我觉得还真的不够。我对我的妻子和孩子真是满怀歉意。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了解我的队员,因为这批是国家的栋梁,我对他们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别看他们年龄小,但我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尊重,相互按照一定的规矩来做事的关系。可能我为人比较传统,我跟队员之间会保持必要的距离,该跟谁去说的事情队内都有明确规定,如果队员们有什么想法,要队长来跟我说,而不是谁都能随便跟我提要求。如果队员们有什么违反纪律或者队规的行为,我也会让队长组织大家一起商量探讨,根据规定做出一个处理结果,然后汇报给我,我来做决定。男孩子在这个年龄要走向成熟了,得扛起国家的荣誉了,很多事都要自己来思考该不该做,该怎么做,错了怎么办。
这个年龄段球员的身体发育和技术动作都定型了吗?或者说基本定型了吗?
还没有,这个年龄段的球员还有很大的变化空间以及多种可能性,都是16岁和17岁上下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发育以及思想成熟度也都有比较大的差异。为了科学训练,我们会经常测量身高、体重各种数据,为的就是把训练量严格把控,既让球员练好了练足了,又不能练过了。
比如说,如果我们在连续测量中发现一名球员在长高,那我们可能就会考虑在力量训练上给他降低一些强度,多一些技巧,因为在长高,说明他身体发育需要足够的能量,如果在训练中过度消耗了会影响他成长,还会埋下伤病的隐患,所以带青年队的压力和责任都是挺大的。他们还谈不上定型,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这些球员可能每年一个变化,所以现在是他们努力提升自己的好时机
经过这一年多的带队训练后,你做了数据对比吗?有哪些变化比较明显?
变化确实比较大,我也很欣慰。最基本的心肺功能、血氧含量、无氧能力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很多时候,足球运动之所以难,就在有氧无氧之间的切换状态下,还能保证决策的迅速、准确和技术动作的协调、合理。其实我们在对阵澳大利亚比赛的过程中,我们丢的两个点球,就是球员们在攻防转换的切换过程中,对于个人的战术意识和技术动作衔接把握得还不够到位,所以才给了对手可乘之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细节之一,所以在我们日常的训练中,我总是强调细节,必须把更多的细节做好做扎实。
经过这次亚少赛预选赛的洗礼后,你认为我们的国少队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才能保证我们在进军世少赛的路上更具有竞争力?我们需要提升的方面有很多,最重要的还是增加团队作战能力,包括团队信心和团队的协同作战能力。这次的三场比赛,队伍的表现就可以充分让我们看清楚一点,那就是足球这项运动,身体的先天差异是一方面,另外就是在高压状态下,每个位置上的协同作战能力、抗压能力能否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从而做出统一协调的应变反应。这种抗压能力有心理抗压能力,也有技战术理解能力和基本功等,有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细微差距,如果扩大到整个队伍身上,就是比较大的差距。
说到基本功我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最近有关孙兴慜父亲的训练方法,是否值得所有亚洲球员借鉴,以及是否对所有人都有效的一个争论。你觉得我们的国少队员是否需要增加基本功的训练时间和强度呢?
孙兴慜是从汉堡出道成名的,他在16岁以前是韩国体制训练出来的,然后被韩国足协的海外留洋计划送到了德国汉堡青训营,所以他训练的过程和第一场比赛我都看了。训练模式,有些是要因人而异的,但这个对于孙兴慜父亲训练模式的争论,我觉得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那就是,不是说孙兴慜是靠这种方式练出来的,或者说是促成他成功的唯一因素,而是这种训练理念和方式,至少在他的成功路上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