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这一年多的带队训练后,你做了数据对比吗?有哪些变化比较明显?
变化确实比较大,我也很欣慰。最基本的心肺功能、血氧含量、无氧能力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很多时候,足球运动之所以难,就在有氧无氧之间的切换状态下,还能保证决策的迅速、准确和技术动作的协调、合理。其实我们在对阵澳大利亚比赛的过程中,我们丢的两个点球,就是球员们在攻防转换的切换过程中,对于个人的战术意识和技术动作衔接把握得还不够到位,所以才给了对手可乘之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细节之一,所以在我们日常的训练中,我总是强调细节,必须把更多的细节做好做扎实。
经过这次亚少赛预选赛的洗礼后,你认为我们的国少队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才能保证我们在进军世少赛的路上更具有竞争力?
我们需要提升的方面有很多,最重要的还是增加团队作战能力,包括团队信心和团队的协同作战能力。这次的三场比赛,队伍的表现就可以充分让我们看清楚一点,那就是足球这项运动,身体的先天差异是一方面,另外就是在高压状态下,每个位置上的协同作战能力、抗压能力能否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从而做出统一协调的应变反应。这种抗压能力有心理抗压能力,也有技战术理解能力和基本功等,有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细微差距,如果扩大到整个队伍身上,就是比较大的差距。


《足球》:说到基本功我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最近有关孙兴慜父亲的训练方法,是否值得所有亚洲球员借鉴,以及是否对所有人都有效的一个争论。你觉得我们的国少队员是否需要增加基本功的训练时间和强度呢?
杨晨:孙兴慜是从汉堡出道成名的,他在16岁以前是韩国体制训练出来的,然后被韩国足协的海外留洋计划送到了德国汉堡青训营,所以他训练的过程和第一场比赛我都看了。训练模式,有些是要因人而异的,但这个对于孙兴慜父亲训练模式的争论,我觉得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那就是,不是说孙兴慜是靠这种方式练出来的,或者说是促成他成功的唯一因素,而是这种训练理念和方式,至少在他的成功路上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记得孙兴慜的第一场比赛,虽然是替补登场,但是他的整个实力显得比同龄的德国球员高出一大截,其中有一点就是在强对抗状态下,他的技术动作保持了很好的稳定性,这很难说不是基本功的功劳。当然,只有基本功,没有大局观,没有团队意识和速度这些也是不够的。
足球训练,这些年我觉得被科学训练给带得有些偏了,什么叫科学?什么叫不科学?这种科学的定义是对所有球员都一样的吗?在没有进行细分和量化探讨的情况下,就说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不科学的,我觉得不客观,也不准确。孙兴慜到了汉堡后,他爸爸跟他去的,每天他正常训练结束后,他爸还会给他加练两个小时的基本功,因为有些基本的射门动作和脚感,就是靠时间磨出来的,想要有质的变化,如果没有量的累加是不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