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胆囊炎、胆结石癌变 教你不做癌症“候选人”
胆道系统储运胆汁,功劳大焉
食物的消化吸收有赖于胃肠道中各种消化液,如胃液、胰液、胆汁之类的帮助。胆汁产生于肝脏,每日产量约有600~800毫升。肝脏生产胆汁不辞辛劳,昼夜不息,但胃肠之消化工作并不时时进行,至少一天之内亦有劳逸之分。不在消化食物高峰之时,如夜间,胆汁输入肠道或有“浪费”,而在进餐之时,尤其在进食多量脂肪饮食之时却又嫌不足。应求矛盾如何解决?幸而“造物主”有安排:在胆汁输送之途中设一囊状之物,名为胆囊,在不消化时、如夜间,将胆汁储存其中,进食时食物一旦到达十二指肠,彼处即产生“胆囊收缩素”使其收缩,胆汁倾囊而出,进入十二指肠与食物混合,发挥帮助消化之作用,配合之默契浑然天成。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后进入肝内的毛细胆管,再由毛细胆管逐级汇合进入左、右肝管,而后再合二而一进入肝总管,经胆囊管入储胆囊之中,胆囊收缩时复经胆囊管排至胆总管,最后进入十二指肠。胆汁排出所经之管道,包括胆囊可称之为胆道系统,即胆汁排出之道路之谓。
胆囊位于腹部的右上方、紧贴肝脏的下部。整个胆道系统,肝脏、胰腺、十二指肠亦都近在咫尺,方寸之中汇集众多器官,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奏出生命凯歌的重要乐章,胆道系统储运胆汁,功劳大焉。
多灾多难的胆道系统
不过这胆道系统也是个多灾多难之地,而这些灾难又与其本身之构造与功能相关,一是胆汁自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之处,本有一括约肌在该处驻守,括约肌为管道开口处之环状肌肉,有舒缩之功能,舒张之时可容管内之物出,收缩之时可防管外之物入,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处之括约肌名奥迪氏括约肌,本应只容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而不容肠内之物进入胆总管。不过这“关官”却常疏于防守,尤当人体免疫力降低之时,十二指肠内细菌繁殖,便有细菌偷渡进入胆道,并逆流而上造成胆道系统的炎症。二是胆囊充满胆汁之时亦不过约如鸡蛋、鸭蛋之大小,储量有限,故胆囊其实尚有浓缩胆汁之功能,将胆汁中之水分吸收部分,以冀能多储存一些。不过如果所储之胆汁久不更新,胆汁逐渐浓缩,则其中所含之胆固醇、胆色素、钙质等物便会析出而形成结石。结石多在胆囊之中,但其较小者亦可随胆汁排入胆道。一是炎症,二是结石,这两者又常狼狈为奸,炎症所产生之纤维素、环死物质等又常成为结石之核心,促成结石之形成。而结石之存在,又会影响胆囊之收缩,防碍胆汁之更新,而有利于炎症之成慢性化。
胆囊炎、胆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幸而如今医学进步,炎症多可用药物消除,结石亦可用手术治疗,尤其近年推行微创手术,手术创伤减少,康复顺利,实为患者之幸。
胆囊癌和胆管癌发病率增加
癌症则是另外一回事了。癌症是如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癌症的病因不像胆囊炎,胆结石那样明确,不过,也并非一无所知。如今已明确:癌症是一种基因病,是人体内外环境因素导致相关基因突变引发的疾病。那么,哪些是可能导致相关基因突变的“内外环境因素”呢?高寒的喜马拉雅山区,人们常将火炉放在腹部取暖,以致常见腹部皮肤生癌,口腔内破损残缺的牙齿对舌头的刺激常导致相应部位的舌癌。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有关,慢性肝炎可以导致肝癌,某些类型的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是宫颈癌的病因等等。这些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因素都可能引发相关基因的突变,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近年来,医学界在乐于见到胆囊炎、胆结石变得易治的同时,却又惊异地的注意到胆道系统癌症的高发。据美国《癌症》杂志发布的“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近30年来全球胆囊癌和胆管癌发病率增加了76%, 而在我国则增加了84%。
胆道系统,从肝内的毛细胆管到胆总管都可以生癌。不过发生于肝内的毛细胆管及众多的细小胆管的癌症,一旦形成便在肝内形成肿块,其发生之症状、诊治之方法大抵与发生于肝细胞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相似,称为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与前者合称为原发性肝癌,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15%,一般不在胆囊、胆管癌讨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