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交 > 科普中国

(权威面对面)中国科考探秘地球之巅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题:中国科考探秘地球之巅——专访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新华社记者吕诺、陈芳、张泉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已持续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今年开启了“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4日,十余名科考队员向珠穆朗玛峰顶发起冲刺。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国家为何如此重视对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保护和研究?冲顶珠峰的科考队员肩负着哪些使命?相关研究将打破哪些世界纪录?……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带着这些疑问,新华社记者日前专访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现场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小标题)“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记者: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及相关科学研究。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启动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提出殷切期望。您如何看待青藏高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第二次青藏科考肩负的重大使命?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姚檀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的,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事实上,新中国对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们国家还很困难的时候,就启动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2003年12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专门从事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研究的使命,正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第一次主要是“摸家底”,第二次则要“看变化”。我们要努力取得重大科研突破,为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小标题)“专业科考队员有望首次登顶珠峰采样”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记者:今年科考任务目标为何锁定珠穆朗玛峰?计划针对哪些课题开展考察研究?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姚檀栋:珠峰科考实际上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内容,我们已经筹划多年。珠峰是青藏高原的标志,从科学角度来讲,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首先,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世界上很多重要江河都从这里发源,从而造福人类。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第二,从生态角度看。从珠峰往南走,下面就是恒河平原,海拔接近零米。也就是说,直线距离仅两三百公里,海拔落差就超过八千米。这里的动植物分布、生态系统变化就相当于一个微缩的地球景观,这也是珠峰最大的魅力之一。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第三,从气候角度看。青藏高原是季风和西风的巨型调节器,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今年,我们计划首次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围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协同考察研究珠峰地区六大圈层的垂直变化特征和相互作用机理,揭秘气候变暖背景下珠峰极高海拔区环境变化规律、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及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特征,实现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突破,提出珠峰自然保护创新科学方案,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第三极环境保护及绿色发展。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我们组织了5支科考分队,下设16个科考小组,共有270余名科考队员参加。这是第二次青藏科考自2017年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的综合性科考。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此次珠峰科考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从海拔5200米到8800米搭建8个气象站,其中4个在海拔7000米以上。8800米的气象站一旦架设成功,将成为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记者:多年来,围绕珠穆朗玛峰,科考与登山一直结合紧密。我们得知,此次专门培训了一批登山运动员来实施登顶科考任务。广大公众很想了解这方面的详情。GgC拜客生活常识网

姚檀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珠峰的登顶是一件大事。那时候叫登山科考,登顶是第一目标,科考是附属品,能做多少做多少。后来科学家们作为独立力量在这个地区做各种科学考察,与登山平行进行。但是,对于珠峰这样一个标志性地点,科学家做的大都是五六千米高度的研究,八千米以上的样本很少,对珠峰峰顶上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空白。比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峰顶的冰雪会不会融化?从山脚到峰顶,生态系统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气污染物的变化是怎样的?很多问题必须要有观察才能确认,科学不能假设。

相关阅读:

  • 贵州广西湖南等地有明显降水 青藏高原东部多降水
  • 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有明显降水 青藏高原地区多降水
  • 新纪录!青藏科考发现迄今中国最高树木
  • 西藏生态保护为全球生态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 云南广西等地有明显降水 青藏高原地区多降水
  • 云南广西等地有较强降水 青藏高原地区多降水
  • 「奋斗者正青春」高原科考的追梦者
  • 四川的这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你去过几个(下)
  • 作曲家张千一:与李娜合作最默契,与医生妻子互相感恩
  • 重回宁静与美: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得到有效保护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