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5日,《自然评论:地球&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刊登了一项由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海洋与极地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AWI)牵头完成的新研究,指出即使偏远的北极地区也无法避免塑料污染的全球威胁。塑料污染已经蔓延到北极的所有领域:大量塑料通过河流、空气和航运运输进入北冰洋。在海水、海底、海滩、河流甚至冰雪中都可以发现大量的微塑料聚集。塑料不仅是生态系统的负担,还可能加剧气候变化。
如今,每年有1900万到23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世界海域,这相当于每分钟有高达两卡车的塑料垃圾进入海域。由于塑料也非常稳定,它在海洋中积累,并逐渐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片以及纳米塑料,甚至可以进入人类血液。塑料垃圾的泛滥势必会变得更糟:到2045年,全球塑料产量预计将翻一番。目前,几乎所有被调查的海洋生物,从浮游生物到抹香鲸,都会接触到塑料碎片和微塑料。这适用于世界上所有的海洋区域——从热带海滩到最深的海沟。
尽管北极人口稀少,但从海滩、海水到海底,几乎所有的栖息地都显示出了与全球人口密集地区相似的塑料污染水平。污染既来自本地,也来自远方。特别是来自大西洋和北海的洋流,以及来自北太平洋白令海峡的洋流,促成了这一现象。微小的微塑料颗粒也随风向北移动。然后是河流:尽管北冰洋只占世界海洋总量的1%,但它接收了全球10%以上来自河流的排水量,比如将来自西伯利亚的塑料带入海洋。当西伯利亚海岸的海水在秋季结冰时,悬浮的微塑料就会被困在冰中。北极贯穿流(Transpolar Drift)将浮冰运送到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的弗拉姆海峡,在那里,浮冰在夏季融化,释放出塑料垃圾。一些最重要的地方污染源是来自北极社区的城市废物和废水,以及来自船只特别是渔船的塑料碎片,这些船只的渔网和绳索构成了严重的问题。无论是故意倾倒在海洋中还是无意中丢失,它们占了北极欧洲地区塑料垃圾的很大一部分:根据AWI的一项研究,在斯瓦尔巴特群岛的一个海滩上,几乎100%的塑料垃圾来自渔业。
目前,关于塑料碎片和气候变化之间潜在反馈效应的现有数据特别少。AWI专家表示,在这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初步研究表明,被困的微塑料改变了海冰和积雪的特征。例如,深色颗粒可能意味着冰会吸收更多的阳光,因此融化得更快。反过来,由于所谓的冰反照率反馈,这可能会加剧全球变暖。此外,大气中的塑料颗粒为云和雨提供凝结核,这意味着它们可能会影响天气,从长远来看,还会影响气候。同样重要的是,塑料目前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4.5%。
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地区的塑料污染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相当,这与模型模拟预测在北极有一个额外的堆积区相一致,但后果可能更严重。随着气候变化的进展,北极变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三倍。因此,塑料污染正在冲击已经严重紧张的生态系统。今年2月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的全球塑料条约决议是重要的第一步。在今后两年的谈判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措施,包括减少塑料生产的目标。在这方面,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必须削减其塑料产量,就像富裕的北极国家必须减少当地来源的塑料污染,并改善其社区中几乎不存在的废物和废水管理。此外,需要对来自国际航运和渔业的塑料碎片进行更多的监管和控制。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国际海洋科技参考》2022年第17期,魏艳红,牛艺博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