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3 乌科剖面奥陶-志留界限段岩性柱、重要的地球化学指标以及生物特征变化规律示意图,其中红色曲线为LOESS平滑校正后的U同位素值

图4 基于三元U同位素模型建立的晚奥陶世末期全球海洋缺氧硫化面积(feux)演化结果
第一期缺氧事件发生在凯迪晚期,早于LOME-1事件和明显的气候变冷;而第二期发生在赫南特期中晚期,与LOME-2同步。之间为一次短暂海洋增氧事件,所对应的时间恰好是赫南特冰期快速发展直至顶峰的时期,该研究将其命名为一次氧化“快闪”事件。这一发现不仅对显生宙海洋为长期氧化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重大挑战,还展示了海洋缺氧作为奥陶纪末大灭绝的驱动机制要比之前的认识更加复杂,即:凯迪晚期的第一次缺氧事件中,生物的灭绝速率并不高;相比之下,与LOME-2同时发生的第二次缺氧事件却造成了广泛的生物绝灭。研究推断,这是因为两次事件海底缺氧发生的主要区域有所不同:第一次集中在深海远洋,由于栖息生物种类和体量较少,因而对生态系统影响较小;而第二次缺氧水体扩张至生物聚落丰富的陆架区域,最终导致浅海底栖生物的大量死亡。
研究成果发表于EPSL(刘牧, 陈代钊*, 姜磊, Stockey R G, Aseal D, Zhang B, 刘康, Yang X, Yan D, Planavsky N J. 2022. Oceanic anoxia and extinction in the latest Ordovician[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22, 588: 117553. DOI: 10.1016/j.epsl.2022.117553.)

美编:陈菲菲
校对:张腾飞 姜雪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