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美国的星链卫星多次出现了“碰撞”的风险,号称“自动避碰”的星链卫星还会失灵?
在2019年,“星链-44”卫星曾差点撞上欧洲航天局的“风神”地球观测卫星,险些酿成惨剧,欧洲航天局不得不紧急改变“风神”以规避“星链-44”卫星。
2021年,星链卫星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对中国空间站上的航天员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在此期间,中国航天员就在空间站内执行任务,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采取了紧急避碰措施。
同年,一颗星链卫星与一颗英国OneWeb公司的同类卫星几乎相撞,一度仅相距57.9米。美国太空部队第18太空控制中队当时发出“红色警报”,OneWeb公司随后指责SpaceX关闭了“星链”卫星上的自动避碰系统等等。
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星链卫星号称的自动避免碰撞系统,似乎光在出问题一样?
而这次星链卫星为躲避俄罗斯导弹碎片将其卫星移动了1700次,又算是成功案例,“可操控”有点强,这似乎与我们说的“自动避免”碰撞系统有点冲突,如果“自动避免”碰撞系统存在,那是不是就不需要“移动”了,自己感应然后就会自动减少威胁。
所以,这次的事件,再次暴露了星链卫星非常多的疑点,星链卫星的本质在发生改变,并不是单纯地提供网络服务。然而对于星链卫星来说,从它的这种“可操控”能力上来讲,又是一件令人可怕的事情,至少本次避开随便就做到了。
星链卫星最终目的是军用?
上面我们说了,星链卫星的布局就是规模大,占用空间很大等问题。那么这不排除美国利用星链卫星进行“空间资源”的占据。
而在2022年5月的时候,《中国航天报社》就公布了一则关于星链卫星的“目的”趋势,那就是——警惕“星链”的野蛮扩张和军事化应用。
所以,星链卫星在占据大规模空间之后,可以说完全有能力掌握太空的主动权,只要进行任何一颗星链卫星的超控——类似于为躲避俄罗斯导弹碎片将其卫星移动了1700次的模式一样,那么完全可以做到“摧毁”地球上空的其他卫星,从而实现太空的有利优势。
所以,在星链卫星布局上之后,将可以进一步增强美军作战能力,包括通信水平,全地域、全天时侦察能力,空间态势感知能力和天基防御打击能力等。同时,在高速的网络支撑之下,提升美国军用通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