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无论一项投资产品的机制有多复杂,都不可能提供超出其风险等级所对应的收益率。高风险与高收益向来是结伴而行,对于低风险、高收益的理财机会,按照银保监会郭主席话来说:“收益超过 10% 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如果真的有低风险高收益的好事,也轮不到 99.999% 的普通人参与。
今年 5 月份闪崩暴跌的 Luna 可以说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案例。通过同时建立一个稳定币 UST 和一个空气币 Luna,以空气币的市值作为稳定币的价值抵押,以稳定币数量的增长作为空气币的上涨动力,成功实现了左右脚互相踩着上天的金融奇迹。
Luna 还通过 Anchor 抵押机制以极高的利率吸引新资金入场,其利率在最高时期达到了 19.5%,可以说这是典型的超低风险、超高收益理财方式了。然而,利率的攀升无非是反映了这个庞氏骗局对新资金持续流入的庞大需求。一旦资金需求无法满足,螺旋式崩塌是必然结果。

两千亿美元闪崩归零的 Luna 币
另一种凭空造钱的模式是 X2E(XXX to Earn),也就是通过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可以兑换成钱的 Token,比如 Play to Earn 通过玩区块链游戏完成任务挣钱、Run to Earn 通过穿着区块链智能跑鞋运动挣钱。这些骗局虽然不如 Luna 高端,但通过设定任务门槛来让某种币看起来有限、难以获得而显得有价值,也算是一种成功的障眼法。
如果哪天有人搞出了「Eat Shit to Earn」我也不会觉得惊讶,毕竟吃屎这件事情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比 Play to Earn 更能限制 Token 的发行,抬高 Token 的价值。而且这个足够响亮的噱头也可以吸引大量热钱的涌入,让创始人与参与者共同财富自由。
何必是区块链?
如果某一个区块链项目踩到上述任何一个边界,就需要认真审视这个项目的底层逻辑,除非真的有其特殊的适用场景,否则失败几乎是注定的。但即使某个区块链项目没有触碰上述边界,也不要高兴太早。它还要面临一个终极考验:为什么要用区块链?
一种技术只能解决与其对应的问题,而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区块链技术的本质,就是提供一个不需要中心来托管、以约定规则运行、安全可信的系统,除此以外提供不了任何价值。如果一个问题无法通过「去中心化」来解决,就没必要考虑使用区块链。
大部分对传统场景的区块链化改造的尝试,都忽视了这个事实。很多问题并不是由于其中心化的模式导致的,或者中心化的模式并不是问题的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区块链系统的引入往往是画蛇添足,甚至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区块链+发票,腾讯和阿里都有与地方政府合作过这类项目。传统发票体系面临的问题,是纸质发票的流通成本高、核验麻烦、易造假。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个电子化、信息化的发票系统,企业、消费者通过发票系统即可完成发票的发行、流转、核验,政府对企业交易行为的监管也可以更高效、准确。
至于区块链发票,它确实可以实现发票系统的信息化。但问题在于,为什么要建立一个区块链发票系统?发票是政府对企业纳税的监管手段,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以政府为中心的体系。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模式套用到一个天生就是中心化模式的体系,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反而可能造成新的麻烦。
题外话:聊聊链圈和 Web 3
其实,本文谈到的内容都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或隐晦的细节,而是任何一个了解区块链技术的人都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断能看到各种 Web 3 项目的拙劣表演,尝试解决明显超出区块链能力边界的问题。难道他们都是傻子吗?
那些为明显违反规律的项目摇旗呐喊的人,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装傻的聪明人,一种自以为聪明的傻子。如果你看不出来谁在装傻,或许你就是那个傻子。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相比于2018年的那一波区块链热潮,现在的 Web 3 已经理性了很多。至少学会了适当控制梦想的尺寸,将区块链的目标应用场景锚定在“Web”这一数字领域。当然,Web 3 的梦想依然远超出了区块链的能力边界,所以这道紧箍咒可能还要念很久。
沉舟侧畔,百舸争流。Web 3 的前途也许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而危险的,甚至需要前人留下尸体为后人指路、避坑。有些人即使今天走在前人探明的道路上,明天也许就会成为新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