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高超音速导弹研制除了技术难度很大外,研制成本也是非常的恐怖,所以对于没有强烈需求的国家而言,是不会轻易去尝试的。毕竟对于欧洲更多国家而言,发展民用高价值产品是最好的出路,像欧洲主导的大型燃气轮机、光刻机、风电机组等民用高价值产品,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从市场占有率、以及高附加值来说,都是对于欧洲百利而无一害的最佳选择。
而对于全球最早试射高超音速导弹,却一直没能批量装备的美国而言,论技术、论财力、论需求,美国全部占据,但是美国却一直没有实战化部署也是有原因的:
一、眼高手低 其实回顾美国在高超音速导弹发射过程中的历程,会发现无论是最早的X-51A还是现如今的AGM-183A等诸多高超音速导弹普遍大多数都选择的是技术难度较大的超燃冲压技术,而且美国近几年海陆空多家同时进行的高超音速项目,除了都选择了技术难度大的项目外,更重要的是设计指标都定得很高。比如美国空军正在进行的ARRW项目虽然在今年的5月14日成功试射,但是空军给其定位是要达到20马赫才算,因为这样能够提升突防实力,拉开和对手之间的距离。同时对于军火商而言,客户的要求更高、难度更高的同时利润也更大,何乐而不为呢!
二、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也是导致美国诸多高超音速武器项目屡次失败的主因之一,比如从规模、从研发重视程度来说,现阶段美国海陆空军共有11个高超音速项目在同时推进,但是各家之间既有外部竞争也有内部竞争。比如中俄都已经实战化部署自家的高超音速武器,但美国的高超音速却还未试射,所以为了加快进度,军方催促军火商,军火商就为了加快进度在设计、测试、制造和管理等多方面弄虚作假,继而导致本该正常发射的导弹每每因为一些小毛病而无法发射,像空军的AGM-183A就连续多次因为最基本的固体火箭助推器问题而连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