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顺正
首发自:《中国航天报》

近日有报道称,俄罗斯原计划今年9月发射升空的“月球-25”探测器可能会推迟至2023年,而该探测器升空的再次被推迟,也预示着俄罗斯重返月球不会一帆风顺。
众所周知,苏联一度是人类探月的“领军者”。苏联在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不久,就开始了对月球的探索。1959年苏联“月球-1”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但后来在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其未能撞击月球;在同一年,苏联再次发射了“月球-2”探测器,成功撞击了月球,成为第一个造访月球和第一个造访地球以外天体的人造物体;1966年,“月球-9”探测器成功实现了在月球上的首次软着陆;1970年,“月球-16”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在月球上的采样返回;同年“月球-17”探测器将“月球车-1”号巡视器带到了月球上。而苏联时代最后一次无人月球探测是1976年进行的“月球-24”任务,探测器成功降落在“危海”,并带回了170.1克(6.00盎司)的月球样本。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与俄方的下一次探月计划居然会相隔几十年。近年来,眼看其他国家的探月计划实施的风生水起,不甘丢失航天大国尊严的俄罗斯才提出了自己的“月球-25”及后续探月计划。
而俄方探月计划出现如此巨大“断层”的背后,是俄罗斯航天产业困境重重的现实。
首先,在苏联解体后,由于冷战的结束俄罗斯国防订货大幅削减,科研生产任务大幅减少,订货不足和国家投入大幅削减,导致大批军工企业濒临破产,包括航天工业在内的国防工业基础遭到破坏,设备工艺严重老化。目前,俄罗斯航天工业产能落后,产品质量下降,可靠性、稳定性不高。虽然进入21世纪之后,俄罗斯太空预算逐渐增加,但随着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俄罗斯以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模式遭受重创。2021年9月俄罗斯联邦2022-2024年预算法案显示俄将向“俄罗斯航天活动”国家计划拨款6290亿卢布(约86.11亿美元),而与之相比美国NASA在2022财年获得总体预算约为247亿美元,差距一目了然。同时民营太空企业的兴起也分掉了俄罗斯的“蛋糕”。对于俄罗斯来说,航天发射服务一直是俄罗斯在商业航天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俄对外航天发射服务市场却被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为代表的商业发射服务供应商抢占了不少,可谓雪上加霜。
其次,俄罗斯太空项目缺乏严格的监管体系与监管制度。俄罗斯航天工业被改造为控股公司后难以监管,常常导致项目拖延、造价过高。有时出于政治、军事需要,航天器不经过严格测试就进入发射程序,导致事故频发。同时在苏联解体后,航天行业竞争优势衰退,待遇不高,航天领域年富力强的高端人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批流失,年龄结构也日趋老化,人才断档,而随着大批苏联时代培养的航天专家退出一线,一线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经验明显下降。
另外,俄罗斯航天大量电子设备严重依赖进口,这也给自己的腾飞带上了“镣铐”。如自从此次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逐渐加码,拒绝向俄方提供关于航天的高技术产品。技术上的限制导致了一系列俄罗斯航天项目的停止与破裂,虽然俄方表示正在实施进口替代工作,但在短时间要顺利过渡无疑是有难度的。

“月球-25”号将由联盟2.1B火箭及Frigat上面级搭载,从东方发射场发射,着陆点位于月球南极。根据一开始的计划,“月球-25”号将在月球上部署一个小型的地震监测网,其释放的多个“高速穿越器”会利用自身的动能深入到月球表面以下,从而对月球地质活动产生的地震波进行探测,由此推断月球内部结构。但在实际方案中,俄罗斯技术人员为求保险采用了更保守的设计,仅安装一些常规的探测仪器。飞船自身1540公斤,其中科学仪器总共30公斤,包括中子和伽马射线探测器、分析土壤样本的仪器、机械手臂、准直伽马谱仪等。着陆后,月球-25将开始为期一年的月面探测工作,如进行通过X-波段提供与地球的双向通信、提供着陆地区月面全景图像、通过机械臂采取土壤样本并检测成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