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讲,数字化模拟可以适用于许多物理系统的研究,而不限于某个系统。” 蒋文杰表示。
周期性呼应的首尾部链状晶体
通过全数字化量子模拟,联合团队首次成功模拟了一个由26个“准粒子”组成的链状拓扑时间晶体。在退相干时间内,处于边缘的量子比特自旋随驱动周期性而关联响应。这种响应对初始状态完全不敏感,呈现了受拓扑保护的鲁棒性,即对特性或参数摄动的不敏感性。通过调制系统的扰动,实验成功刻画了该拓扑相与平庸热化相的边界。
联合团队绘制了26个量子比特组成的链状拓扑时间晶体演化图,以便解释该现象。首尾两个“粒子”的自旋是长程纠缠的,它们会同时翻转并保持很长时间。在不同的时刻来看,中间的“粒子”没有稳定的关联,而首尾的“粒子”都会出现同时翻转和同时还原的现象,其周期为系统驱动的两倍。这种拓扑的性质,来源于对称性的保护。
张叙对拓扑时间晶体的演化过程做了生动的比喻:“就像一排小朋友听着耳机转圈圈,每个小朋友除了要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节奏转圈圈,还要三三两两地合作完成杂技动作。这些特别设计的杂技动作具有拓扑性质,能通过量子效应将首尾两个小朋友的舞蹈‘纠缠’起来。即使音乐的节奏变了,仍可以观察到一头一尾两个小朋友之间存在稳定的‘默契’,也就是周期性地呈现某种呼应的现象。”
研究团队认为,这次拓扑时间晶体的成功模拟,证明在超导量子芯片上使用数字化量子模拟的可行性,将启发人们在超导量子计算平台探索更多的新物质和新现象。下一步,研究团队将继续拓展量子芯片的规模和性能,以模拟性质更新、尺度更广、物理内涵更丰富的量子问题,为量子算法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基础性的平台。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