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减少之困
谷物收成减少意味着收入减少,也意味着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税收会减少。罗西尼奥尔称:“罗马在税收方面的操作空间受到了挤压,而此时人口在增长、需求越来越大。”在二世纪中叶,罗马帝国的人口可能达到了7500万(约占全球总人口四分之一),比公元一世纪初增加了2000多万。
也正是在公元二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日耳曼对罗马帝国边界的压力开始显现出来。大规模劫掠不断发生。税收减少就没法支付官兵军饷,气候危机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军力上的亏空。
行事方式趋弱
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并不意味着罗马帝国的崩溃,西罗马帝国直到公元476年才灭亡(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直到15世纪才寿终正寝)。但是气候最佳状态结束后的几十年里,罗马已经开始丧失实力。
罗西尼奥尔解释说:“罗马帝国也曾重新崛起过,甚至也经历了一些高光时刻,但是它的行事方式在趋弱。它不得不为适应新格局进行重新组织和自我变革。”罗马帝国再也找不到公元一世纪和二世纪的辉煌,这也让其最终走向了崩溃。
无法达成一致
气候对罗马帝国衰落的(相对)影响,越来越多地得到史料支撑,当然也让人更关注如今的气候变化问题。21世纪人类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也解释了史学家对罗马帝国时代的气候发展变化更加感兴趣的原因。
然而,这种分析却无法达成一致。加尼耶认为:“公元三世纪至四世纪的气候恶化,首先要归咎于经济和政治因素。蛮族入侵肢解了罗马帝国的行政管理机构和联络网。”蛮族占领马格里布地区和埃及,让罗马帝国在粮食供应上出现了问题。
瘟疫反应迟钝
加尼耶认为,“瘟疫反应迟钝”可能导致了罗马帝国人口下降和城市人口离开。然而,这一致命的疫情(可能是天花)“不一定是气候变化造成的”。其解释理由可能主要是“第一次全球化”,尤其是罗马帝国军队到处征战,可能促使了传染病的传播。
哈珀提醒道:“气候不会突然出现巨大改变。罗马帝国时代气候最佳状况消失,是随着一个不确定、失序和持续了三个世纪的变化逐渐发生的:那是罗马帝国最终终结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