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产手机品牌在这热辣的夏天接连不断发布新机时,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越“抛头露面”的品牌越能在出货量、销量、市场占有率上拔得头衔。
这些厂商不管是在营销方面还是在发布的产品方面,都陷入一种“装备竞赛”的怪圈,用各种5分钟售罄,销售额几个亿来造势也成为这些手机厂商新品发布时的家常便饭,那他们的销量究竟怎么样呢?
前端时间由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国内品牌前五大手机出货量、市场份额、同比增长报告显示:在第二季度全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14%,仅为6770万部这个背景下,荣耀仍然凭借1310万部的成绩超越了其他品牌,成为除了苹果外唯一一个正增长的品牌,而市场占有率也一度高达19.5%,相比2021年第二季度的8.8%市场份额同比增长88.6%。
这忽然让我有那么一刻觉得华为缺失的市场这回真有了“继任者”,在2017-2020期间,华为曾经是前五名手机厂商中增速最快的,一度达到15.5%。
虽然荣耀和华为都有极快的增长份额,但能够“冲榜”到首位的原因却大不相同。
华为能够登顶是因为高端市场有Mate、P系列这样足以可以和苹果抗衡的安卓机皇,中端又有Nova这样采用旗舰芯的守门员。而在生态方面,基本上是以“手机”作为核心向外扩散,辐射到笔记本、智能音箱、智慧屏、甚至是空调、微波炉这样的白电,追求的是在外人看来激进的硬件和强势的互联。硬件和互联组成了华为站稳高端市场的双腿。
而荣耀这“悄无声息”的登顶,就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荣耀能够突破其他厂商重围?
想要分析其中原因,就需要从2022年整体手机行业的价格区间来看,在对于国内2022年消费市场推断中,GFK曾表示低端手机市场持续收缩,高端手机市场扩充但明显放缓,中端价位手机则稳定增长。
“中端稳定则是因为有部分消费者从低端向上消费升级,同时也有部分中端的消费者向上升级为高端”GFK在报告中显示。
而中端和入门手机市场或许是荣耀登顶的“流量密码”。
这个市场没有入门市场那种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争夺,有的是品牌之间甚至品牌内部的“内耗”。
荣耀的内部“觉醒”和中端市场差异化
这几天我在看《西部世界》,我对哪种方式可以促使AI觉醒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其实能够促使觉醒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痛苦经历。
荣耀经历过一段“阵痛期”,记得当时在华为出售荣耀后的一年时间里,荣耀在当时并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到2021年初对外宣布独立后,荣耀发布了第一款产品V40,虽然当时凭借出色的外观设计、高素质屏幕赢得了一定口碑,但在核心配置方面却让人大跌眼界:3599元起售,天玑1000处理器,这个价位用这个配置可谓是毫无亮点,网络上对这款手机大家也是口诛笔伐。
这或许就解释了荣耀在去年市场份额下降到8.8%的原因:缺乏产品力,在擅长的“中端市场”上慌了手脚。
随后荣耀开启了自救,首先赵明提出了:“用户需求源于生活,重要的是如何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去收集和把它们提炼出来。”简单来讲就是利用线上平台优势以及线下销售门店、工程师来和目标群体交流,最终达成目的。
荣耀能够在2022年第二季度做到出货量和市场份额的“双料冠军”,有两个原因。
其一,找到用户核心“实用需求”
中端手机用户需求和高端手机用户需求可不一样。
中端手机用户看中的是颜值和稳定,兼备一定性能和影像能力。中端手机的价格普遍在3000元左右,这个价位段的手机现在也向着两个方向发展:
- 像荣耀这样的强调外观设计和影像拍摄的“体验派”;
- 小米这样的强调性能的“性能派”。
对于荣耀来讲,想要吸引中端市场更多的新用户群体,单单靠性能是没有任何新引力的。于是我们在荣耀第二季度出货量最大的荣耀60上看到了高颜值外观、长续航表现以及稳定的使用体验。但这款机器还是缺少“王炸”级别的功能。而接下来的荣耀70系列则通过挖掘影像玩法,比如逐渐火起来的vlog,让这款手机成为了“新一代vlog神器”。
据之前GFK推断,高端手机市场虽然有放缓迹象,但并不代表各个厂商就不推高端旗舰了。就在别家都开始推大底主摄旗舰、折叠屏时,荣耀似乎并没有急于推出大量的旗舰更新迭代产品。 整个2022年只有Magic数字系列以及Magic V,这就说明构成荣耀冲榜的机型,并不是高端旗舰,而是中端和入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