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报道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8月11日刊登题为《研究称,第六次大灭绝还没有开始,但地球正在快速走向第六次大灭绝》的文章,内容如下:
一项新研究发现,目前地球上生物的灭绝速度还不能称得上大灭绝事件,但目前的趋势表明,这最终会成为大灭绝事件。目前正迅速走向灭绝的物种数量令很多生态学家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第六次大灭绝——但我们只是目睹了开始,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
然而,根据一项新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气温上升造成的灭绝百分比不会达到大灭绝事件的水平,至少在近期不会。
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发生过五次大灭绝。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遥远的过去发生的那些大灾难,来了解气候变化是如何以一种或许不可逆转的方式影响全球多样性的。
伊拉克迪亚拉河已干涸的河床(欧洲新闻图片社)
气候变化
根据位于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数据显示,在大灭绝期间,很高比例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速度要快于其可替代速度,而且按照地质标准,这发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不到280万年。该研究的唯一作者、日本东北大学地球科学系荣誉教授海宝国夫(音)说,物种可能走向灭绝的原因有很多,所以为了了解什么是“正常的”灭绝率,生态学家衡量了所谓的“背景灭绝率”。
海宝国夫说:“100万年中有5%至10%的物种灭绝与背景灭绝率相对应。”海宝国夫在电子邮件中告诉本网站称,更高的比例,比如在短时间内(如数百年),超过10%的物种灭绝就是一个重大事件。
然而,并未参与这项新研究的捷克查理大学生态学院教授戴维·施托希说,估计过去各个时代的背景灭绝率“真的很棘手”,因为化石记录往往会过度展示更大、更丰富的物种。话虽如此,施托希在接受本网站的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的灭绝速度比正常的灭绝速度要高两个数量级”。
海宝国夫说,大规模灭绝导致“超过60%的物种消失”。然而,“较小的大灭绝事件发生得更频繁”。在7月22日发表在《生物地球科学》上的这项新研究中,海宝国夫认为,虽然气候变化导致了更高的灭绝率,但根据严格的定义,目前的灭绝率还不能被认为是大灭绝事件。
环境改变
此前五次大灭绝事件分别是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约4.4亿年前)、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约3.7亿年前)、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约2.5亿年前)、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约2亿年前)以及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约6600万年前)。海宝国夫说,这些事件还与地球气候的剧烈变化有关,比如地表温度的变化(变暖和变冷)、酸雨、臭氧消耗、阳光减少、荒漠化、土壤侵蚀以及海洋中含氧减少。但施托希说,大气和海洋化学的变化在这些灭绝事件中扮演了比全球变暖或变冷更重要的角色。(这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全球变暖可能增加海洋的酸度,火山活动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施托希说:“在这些最后的大灭绝中发现到的气候变化或许不是灭绝的(唯一)原因,但(灭绝率)或许是当时发生的其他全球变化的结果。”
因为之前的大灭绝是由火山爆发引发的,而白垩纪灭绝事件是由小行星撞击引发的,由此产生的气候变化迅速而剧烈。在这项研究中,海宝国夫认为,在导致大灭绝率方面,环境变化的速度比变化的规模更重要,因为“在缓慢的气候变化期间,动物可以迁徙以求生存”。
人类影响
为了符合大灭绝事件的定义,科学家需要观察60%的物种和35%的(动植物的)属的灭绝情况。然而,仅仅因为还没有观测到如此规模的灭绝,并不意味着灭绝目前并没有发生。第六次灭绝与前几次灭绝不同,因为这是由人为的气候变化推动的。海宝国夫的研究论文认为,因为这种气候变化的速度是渐进的,而不是突然和急剧的,我们不大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符合大灭绝事件定义的灭绝率,但它们很可能符合较小的大灭绝事件的定义。
海宝国夫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9摄氏度对全球变暖同时发生的大灭绝事件而言至关重要”,在最坏的情况下,“这种升温至少在2500年前不会发生”。海宝国夫在这项研究报告中写道,因为物种灭绝速度与全球地表温度同步变化,我们不会看到突然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而是在不久的将来缓慢而稳定的物种灭绝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