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周琦 | 北京报道
9月的北京,祥云瑞彩,美丽如画。近两年,这里的人们明显感受到,这座承载了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以其独有的律动和包容迎来送往世界各地人民的同时,愈发风姿绰约,蓝天指数肉眼可见地增多,宜居程度显著提高。
这是中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剪影,也是有关全球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
也是在这里,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如期盛大举办。“服务合作促发展绿色创新迎未来”,本届服贸会聚焦绿色创新、数字科技等前沿领域,陈列展示了百余项最新产品和技术。戴上VR眼镜,即刻开始一场足球比赛;坐进模拟驾驶舱,真实体验开高铁的快感。
展馆三楼会议厅里,一场融汇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专业探讨,将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贡献科技智慧。
发展绿色金融的催化剂
一些国内外主流机构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资金投入规模约为150万亿 300万亿元,这意味着每年需要投资3.75万亿 7.5万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利用市场资金加以弥补。随着“双碳”愿景被正式纳入“十四五”规划,以及我国迈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实步伐,绿色金融也因此获得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的评价考核力度;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建立绿色债券评级标准;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
此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绿色金融政策密集出台。今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提出银行业保险业应将环境、社会、治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前沿技术将加快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通过技术重构赋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风险识别和市场搭建,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效率。”会上,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传递出不同的声音,却凝聚了一种共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黑科技乃是通往绿色金融大道的“魔法棒”。
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能够实现业务组织管理升级:绿色金融开展过程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如碳相关、环保类、电力类、权威认证类等与环境风险管理相关的数据,都需要科技手段来帮助金融机构实现对环境风险的动态分析。一方面可以精准对接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绿色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金融机构对相关项目的现状进行研判,规避不必要的金融风险。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曾撰文指出,人工智能和云计算,能够以低成本、可扩展的形式在动态分析中不断迭代风险评估模型指标。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提高计算速度、提升数字性能,有助于准确快速处理绿色金融海量数据,为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和运用提供算力支持。
行业需要更多参与者
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者,金融机构该如何从自身经营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出一条主动应对“双碳”变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对金融机构来说,目前绿色金融管理的概念已经超出业务发展这一范畴,需要上升到建立一整套覆盖绿色认定、环境效益测算、客户ESG风险评估、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及环境信息披露等的信贷全流程。绿色金融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在多个环节均存在程度不一的挑战。”在本届服贸会“Web 3.0发展趋势高峰论坛暨2022元宇宙、区块链、金融科技蓝皮书发布会”上,百融云创解决方案部总经理苏武新发表了“数智化赋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
百融云创将自身定位于中国金融行业数智化服务领航者,愿携手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发展,共同出谋划策。有鉴于此,百融云创提出用数智化手段来创新绿色金融管理机制,并打造了绿色金融解决方案。该方案紧跟宏观政策基调,深度结合国内外领先经验,以有效支撑绿色金融业务开展为出发点,是一套兼具前瞻性和可落地性的创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