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的数学能力,在就读华东师大二附中期间得到爆发。
11岁,他参加上海市第一届心算比赛,轻松夺冠;
13岁,他参加第一届华罗庚金杯赛,再次轻松赢得金奖。
邵亦波的整个中学时期,成为了全国性数学竞赛的一等奖专业户。因为小时候头很大,大家都开玩笑称他为“大头神童”。
一般天赋型的人才,基本都偏科,但邵亦波却是全才。
他不仅仅是数学好,其他科目也毫不逊色。
按照他的说法就是,“不止数学,我其他科目总分,也是全国重点中学第一名。”
年少成名,邵亦波却没有什么朋友,还有点小自卑。
为了不被孤立,他一直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高一那年,邵亦波获得了上海交大的保送名额。
可他却选择报考哈佛大学。
虽然邵亦波的成绩不错,但他的决定依然让很多人认为他不自量力。
哈佛大学是国际顶尖学府,就连英语这一关他都很难过。
邵亦波却不以为然。
他认为,不会,那就学啊。
整个暑假,邵亦波哪儿都不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听英语磁带和看《新概念英语》。
他的学习方式略显笨拙,就是不断反复地听:播放、暂停、倒带……
反反复复,上千次。
邵亦波已经练习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自己不仅能记住课本内容和发音,还把版权信息都背下来了。
一个暑假,邵亦波变成了英语复读机。
语言关在慢慢攻破。
一年后,高二的邵亦波没有选择高考,而是获得了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且是全额奖学金入学。
那个时候他才18岁,十分风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获得哈佛本科全额奖学金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