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举行的一场工信部发布会上,还有更多新入网机型支持北斗的消息。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徐文立表示,2022年上半年,新进网手机中有128款支持北斗,出货量合计1.32亿部,出货量占比达98.5%。
不过郭天翔指出,这里提到的支持北斗,更主要是指使用北斗卫星定位,并不是使用北斗卫星通信。“从支持北斗,到真正落地商用,中间还有很多技术要求,比如通信协议和通信频段都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不同,对于手机的基带处理、射频电路和天线设计上都有所差异。”
从这个角度看,在紧急通信场景下未必卫星通信就是当下的最优解。
2019年前后,就有头部手机大厂先后展示过另一种无网络通信技术LoRa。这是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的一种,另一种是更广为认知的NB-IoT。
根据彼时展示,在无信号状态下,两台同样型号的手机可以实现文字甚至语音通话,也被称为“无网络通信技术”。当然这只是技术操作层面的可行,倘若该技术要真正实现,还会面临监管审批、供应链等方面的考量。
谢雨珊向记者分析,LoRa和卫星通信可作为互补技术。“目前低功耗远距离物联网技术,如LoRa或NB-IoT等,为全球物联网设备和卫星间提供直接通信,其被视为低功耗广域网市场的一部分,但是定位精度方面,不同的应用场景要求不尽相同,有些场景需要高精度定位,有些只需要大概的定位范围。”她续称,LoRa Edge主要针对10-50m的定位范围,实现中精度的定位系统。基于其定位方案,可根据客户端具体需求进行量身定制,其终端电池寿命可达到数月,乃至数年,其模块成本小于5美元。
当然,从通信的纵向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低成本的物联网连接技术,还是目前偏高成本的卫星通信技术,都是走向未来全息通信时代的一个落脚。换句话说,通信业内的一种共识是,未来的通信将是一个多类型通信能力互补的发展态势。
虽然还不能说目前头部手机厂商探索的卫星通信技术就一定是为6G时代所做的预演准备,但按照行业共识,6G技术的确将带来一个空天一体的通信发展阶段。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理解行业新加入者吉利集团控股的星纪时代和马斯克旗下星链,为何会对红海厮杀的手机市场有更大希冀。星纪时代董事长李书福此前已经成立新公司造星,星链目前也在积极发射卫星,二者都直指空天一体的通信时代。
“6G需求指标以增进5G为主,包括用户传输速度、最高传输速度、区域容量、移动性、可靠度、延迟性、连接密度、电池等方面,另因6G带来大量新的技术场景,而这些技术场景提出更高要求的定位服务,因此6G更加强调位置正确性。”谢雨珊如此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她进一步分析,在6G时代,预期从地面、海上到距离地表2000公里,即低地球轨道以内的广大区域都能传输6G讯号,并让讯号传输效率不再因聚落大小、地面基础设施多寡或地形掩蔽而有显著差异,继而实现全局通讯。在此过程中,凡是基站无法覆盖、难以覆盖的地区,预期会由卫星讯号填补,因此卫星通讯在6G时代扮演的角色将愈发关键。
郭天翔则向记者表示,当前阶段看,未来6G技术发展还充满变数,但是未来,卫星和蜂窝通信将会是互相融合、补充的关系,实现6G+卫星通信+近场通信。
由此可以期待的是,更顺畅的通信和交互环境在不久的将来都会陆续实现,也将带来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拓维空间。
“随着智能手机连接卫星网络,将可能改变产业游戏规则,除提供全球无死角的无缝隙连接能力外,未来将有更多非地面网络(Non-Terrestrial Networks,NTN)应用,利用太空(Space-Brone)载体或高空(Air-Brone)载体,以载体配置通讯传输设备的方式,进而实现通讯网络覆盖。”谢雨珊续称。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