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生效以来,中美两国持续就此协商,已有进展。今年8月,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与美国监管机构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协议显示,审计监管的直接对象是会计师事务所,而非其审计的上市公司;美方须查看的审计工作底稿等文件通过中方监管机构协助调取并提供。同时,合作协议对于审计监管合作中可能涉及敏感信息的处理和使用作出了明确约定,针对个人信息等特定数据设置了专门的处理程序。
而在国内,2021年7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部分中国公司赴美上市提出了要求。《办法》规定,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安全网络审查。
除了外部环境,小红书作为内容营销社区,与其他社区型平台类似,在内容与广告,垂直与“破圈”,用户、博主与广告主之间的平衡上,依然有挑战。
在2021年底的小红书商业生态大会上,小红书CMO之恒透露,截至2021年11月,小红书月活用户数达到2亿;平台用户中,72%是90后,50%的用户在一、二线城市。
“内容”及其带来的“种草能力”是小红书的优势,这是抖音等竞争对手想要学习的。一位前抖音人士曾研究过小红书用户的决策链路,他告诉《财经》,小红书用户群基础好,内容创作能力强;其对普通用户的流量倾斜也是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这会鼓励更多用户专注内容创作。
但“精致”的内容同样加大了审核压力。此前,小红书曾多次因内容的真实性问题陷入争议。2021年10月,因景区实景与博主发布的“宝藏景点”照片严重不符,小红书陷入“滤镜景点”风波。官方发布声明,向用户“真诚道歉”,称此后会对“避坑”内容做更多展示。
内容的真实性会影响用户的购物决策,进而影响小红书吸引广告的能力。当前,广告仍为小红书营收的主要来源。《财经》此前曾撰文(附链接:《小红书启动新融资,三大挑战待解》),小红书在广告、电商、内容生态等三条商业化通路上均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