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小程序的赛道上,正上演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明争暗斗。
移动互联网月活增速持续走低之下,互联网巨头们旗下的“超级”APP,也难以避免陷入流量之困。基于自身业务边界的延伸拓展,以及符合更多用户需求压力的释放,小程序可以说一剂良药。
尽管大家都知道是微信一手把小程序带火了,但追溯源头,2013年就推出了“轻应用”的百度才是小程序最早的拓荒人。可轻应用没能做起来,2018年再生为百度智能小程序,在最初火热了之后也归于沉寂。
目前来看,百度智能小程序是无法与微信小程序的规模量相比,和百度同为工具性应用的支付宝小程序,也走在百度智能小程序前面;抖音,快手也在向小程序端业务加大了资源倾斜。前有挡路将,后有追赶兵,百度智能小程序是否能顺利突出重围?
百度智能小程序,困于流量
小程序能从微信发展起来的最大原因,是微信强大的社交生态,为小程序的茁壮成长埋下了最佳的生长土壤。而支付宝是凭借消费生态,把消费环节的上下游都打通了,所以小程序就顺理成章地延伸到用户的生活场景中。
百度的状态则相对尴尬了些,百度是依靠搜索引擎一手建立起在这基础上的信息生态布局,而这也让百度智能小程序困于此。
小程序的流量来源笼统可归位三类,一是社交,二是内容,三是工具。百度在社交上没有话语权暂且不提,内容上,百度有“百家号”,这也是百度智能小程序目前最大的流量来源,但因为百度的起步较晚,也并不擅长算法推荐和内容生产,很难借此吸引和留存流量。最后在工具应用方面,百度小程序一直都是以搜索流量为主,不过这种模式也注定了百度智能小程序存在与生俱来的缺陷。
百度智能小程序引以为豪的搜索基因,近几年也被大幅压缩了。
首先,对于Z世代的移动应用习惯来说,搜索功能基本可以在几个超级社交/内容APP上完成。想买什么去淘宝搜,小红书搜,想问点什么问题先去知乎看看,想学习些什么教程,可以去视频软件搜,这些都比百度系应用来得更加方便。显然,一个个超级App,抢走了原本百度搜索的存在感。
其次,三种流量中,微信的社交流量距离用户最近,支付宝的消费流量则最容易变现,而百度代表的信息流量,百度搜索现在最高频的就是娱乐明星、社会新闻,但这部分数据的商业化效能是比较低的,用户缺乏留存和转化。而入驻百度智能小程序商家最需要的,就是用户转化和流量变现。
最后,百度在移动应用深耕方面,因一时的“掉队”,就形成了难以弥补的鸿沟。实际上百度智能小程序与支付宝小程序并没有任何功能上的差异,百度也有自己的支付工具,只是用户已经被微信和支付宝截流了。下载一个百度APP,仔细察看一下百度智能小程序,你可以发现上面一样具备各种本地生活服务的功能,包括出行旅游,快递外卖,健康医疗、缴费充值业务等等。
所以,不是百度智能小程序在功能设计或用户体验上有所欠缺,而是在小程序的成长环境差了点“意思”,所以即便百度才是小程序的先行者,也未能引领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