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市场研究机构CINNO Research同样发布了一份国内手机销量数据,整个国内手机市场需求不断走低。2022年8月中国大陆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为2044万台,较7月销量环比下降7.4%,同比下降26%,环比、同比双降,自今年2月以来已连续第七个月同比负增长创下2015年以来最差的8月单月销量。
国内手机的出货量在各种原因的冲击下,回到了七年前的水平。
市场低迷最直观的反应是出货量,而非官方线上渠道的售卖价格,则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市场商家对于大环境的紧张程度。
目前在非官方线上渠道上,很多厂商的旗舰机型都有着不同的优惠,在优惠券、平台满减等玩法的加持下,优惠力度甚至要超越官方旗舰店。
如果是一些专门倒卖手机的贩子,价格可能还要再优惠一些。
商家大幅度降价的背后,反应了整个市场的不确定性,多数中小商家通过不断清仓、降价等方式进行抛售,以便回笼资金,为了保证自身不会成为最后一个“接盘侠”,让某些机型的价格不断触底,形成另一套循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手机厂商明面上在不断打价格战,事实上也是在试探市场对于优惠的接受程度,以此来证实目前已经饱和的手机市场到底还有没有增量空间。
近两年手机创新力减弱,技术发展并不明显,并且从厂商的整体规划来看,这一情况还要有所持续。
想必很多关注手机领域的朋友早已注意到,目前手机厂商并没有找到消费者的下一个需求点,正在通过“创造需求”,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就比如我认为的最大“骗局”:手机摄影,通过创造一个伪需求,来让整个手机行业2~3年都能有足够的创新点,来进行宣传和售卖。手机摄影技术进步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度的放大其优势,就显得意义不大。正是如此,如今关注手机摄影实力的消费者正在逐渐减少。
基于以上看法,单从产品发展来说,未来手机市场的增量是有限的。
我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加量不加价”将会成为手机厂商稳固局势的新方式。
厂商为了稳固自身品牌地位,“加量不加价”不代表“加量降价”,所以基于理性分析,在如今双十一这波“大跳水”期间,甚至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优惠的旗舰机型都将非常具有性价比。
目前的旗舰机型无论是在做工、性能、影像、屏幕等方面,均达到了一个比较不错的水准,如果各位有换机需求的话,趁着这次厂商的“大跳水”,选择一个合适的手机,在未来2~3年内基本不会有新的换机需求,所以在我看来,今年的双十一可能是最近几年最值得“抄底”的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