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其实是一个彻彻底底实体产业升级失败的倒霉蛋。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韩国年轻人上升的通道极其狭窄,一生的目标只有三个字,“进三星”。
当韩国的俊男靓女从3岁学前教育就开始背单词刷题,又经过了魔鬼的小学,黑暗的中学,再到高考干掉98%的竞争对手,终于考进了首尔大学,这期间投入的时间和教育竞争成本堪称天文数字。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唯一的高收入路径:进三星。
当一个国家的一家企业成为大多数年轻人唯一的“美好生活实现通道”时,是政府的悲哀,也是年轻人的悲凉。

一个国家仅有那么一两家企业能够提供高薪岗位,“一将垄断,万业枯”也是一种泡沫的集中体现。
04
中国会不会面临产业升级失败的风险?
从一个买资源卖苦力的三流国家混到收入一年11000美金的中等收入国家很困难,但风险还不是最大的。
当你开始在全领域跟欧美发达国家争抢“高端行业和高薪岗位”时,那些过了几十年高等收入的国家和居民就开始集体反感你了。
对于我们当前的现实来讲,向上达成共识已经不可能了,毕竟你是在跟韩国日本美国这些高收入的地区居民抢半导体产业和岗位;向下或许还有更大辗转腾挪空间,毕竟长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陷阱里爬不上来的东欧中东中亚非洲拉美等国家,也有私心“收入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我一直说的:“中国眼睛向下才是朋友最多的”。
这一点对于伊朗,对于俄罗斯,对于土耳其,对于很多想过上更好生活的中低层国家都适用。
从这个逻辑来串我们的精准扶贫,我们搞的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有了很清晰的主线。
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其实已经开始了。
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分歧搞的少少的。
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大战略从空想到能顺利落地执行的最根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