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为了进一步减少标注的工作量,百度EasyDL的研发人员又开发了一种新方案:一张照片只需拍1块种植板,每块种植板种56棵菜,采集一个生长周期需要45张图,总计为2520棵菜。新方案的标注工作量直接降低了97%,极大减轻了京东方工作人员的标注压力。标完后,百度会对这批单种植板的数据进行随机数据增强合成和优化,尽量弥合合成照片与真实拍摄的覆盖多块种植板的照片的视觉差异。这样便实现了以极少的标注量获得成千上万张训练数据,现在已经有好几个模型开始使用新方案。
虫害预警用的则是百度EasyDL平台经典的目标检测模型,难点更多在于特殊场景的后期优化,例如出现季节性害虫或体积微小的害虫时图片数据不全,但通过百度EasyDL平台上物体检测的整体方案便能解决。最终实现自动识别基于黄蓝背景板下的小菜娥、白粉虱、潜叶蝇、蝇四类常见昆虫,识别精度达到90%,能第一时间发现害虫,降低损失。

其实不只是在现代化的植物工厂里,我国大部分农村都面临着劳动力断层的难题。年轻人和壮劳力纷纷去大城市谋生,学生报志愿也会避开“环境苦、收入低”的农业。据孙博士回忆,自己上大学时班上大概有五六十人,而现在农业大学一个班只有二十几人。“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如果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农业、从事农业,这是挺可怕的一件事。”李开说,“当现有农业人员‘退役’后,谁来接管农业、填补劳动力真空期?所以用AI辅助农业,是很有前景、有意义的。”而他们选择的方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指导,而是用机器替代人工,用AI技术提高生产力的智能化第四代农业平台。
在百度智能云AI技术的助力下,农业专家的频繁巡检变成了机器自动识别,实现了24小时呵护蔬菜生长。以前一个人能照看20亩地,应用AI技术后一个人能照看60~100亩地,工作效率提高了3~5倍。可以预见,将北京的植物工厂复制到其他城市并非难事。“我们未来会在全国各地建很多厂,比如上海、南京、河南,这些棚正在陆续落地中。”孙博士介绍说,“我们也跟一些农业种植类的大集团签了战略协议,将提供一整套基于AI技术的智能系统和详细说明,落地后不需要农业专家,普通工作人员就能管理。”这是一种用科技打破知识壁垒的方式,帮助缺乏农业经验的生产者也能稳定高效产出。
孙博士还说,他们最近来了几位1999年生的实习生:“他们特别喜欢现在的工作,因为他们在我们这看到了不一样的农业。”可以看到,AI技术正在让农业生产焕发新活力,也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将目光重新投向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