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何其无奈。在人生的这趟列车之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景值得领略,但可惜的是人们总会因为阅历的不足,而在千帆过尽之后才悔不当初。中年时抱怨学生时代没有多读书,积累知识。在年老之后遗憾中年未曾尽力拼搏,积攒家业,从而沦落至窘迫的地步。

人生的车轮从来都不会停下,后悔药不曾有过,社会上多的是“老大徒伤悲”的事迹。但是真正的智慧之人却懂得于千年的历史之中汲取宝贵的人生经验,让这一世少走弯路。

在晚清动荡的局势之中,就有这样一位名臣左宗棠,在经历沉浮之后,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而其中的下半联被很多人奉为至理名言,短短十二个字道出了人生的三层境界。
少年择高处立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在人生的“少年阶段”,要志存高远,设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这样根基与信念才会更加牢固,不断的激励少年人前行。

一个人格局的大小,理想的高低,决定了人生这趟旅程的结果。宋朝时期的大文豪苏轼曾经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古以来唯有心中坚定远大志向的人,更具有坚韧的毅力。

左宗棠被誉为晚清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少时出身于书香门第,在父母的教导与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熟读孔孟,背诵文章,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他不仅是死读书,更是要以书中的道理来经世致用,为实现远大的理想而积累知识,于是他在少年时就曾写道“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如此豪情壮志,实乃世间少有。

其实古往今来不乏有许多少年英雄的故事,汉朝时期为了百姓的安危,霍去病年仅19岁就率领精骑一万,攻打匈奴,维护了边疆的安稳。而开创开元盛世的李世民,在17岁的年龄就为了政权而南征北战。随着现在人们寿命的提高,很多人总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最终将本应该立下志向的少年光阴荒废,等到日后潸然悔悟,只怕已经是太迟!
中年就平处坐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在社会上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总是谦逊有礼,能够做到不居功自傲,自恃己功。很多人在中年阶段,由于积累了家产,事业也趋于稳定,于是对待他人便高傲,狂妄起来,但殊不知这样招摇的作风,只会断送了自己后半生的大好前途。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若是不懂得隐藏自己,明哲保身,那很容易招致祸乱。

在风起云涌的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在成为五霸之首之前,曾经在谭国流亡一段时间,而当时谭国的国君却十分傲慢,看不起这位天子,就连小小的公卿也无视他,受到此番侮辱后的齐桓公在即位之后,所做第一件事就是攻打谭国。可见这样的高傲之举,不仅会招来他人的仇恨,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一国的灭亡。
老年向宽处行
“六十而耳顺”,在迈入六十岁的老年生活后,人们会领悟“中庸之道”,对于那些不利的意见也能够平淡分清地对待,修得宽容大度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