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虽身处淤泥,内心却纤尘不染,品行高洁。一朵花尚能坚守底线,生而为人,更需如莲般,守住底线。
底线,是我们做人的根基,是做事的原则,更是处世的品行。
一个人若是失去了底线,人生便会沦陷,而守住了底线,也就守住了人生。
守住本分
古人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守住本分,人生就有了金钟罩,不会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迷失自己。
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
它的主人公匡衡,年少时家中贫穷,靠着“偷光”读书,才成为了一代大儒,官至宰相。
那时,他的封地和俸禄,家里几辈子都享用不尽,但他不知满足,竟利用职务之便,掠夺良田四万亩,还指使手下盗取皇家财物。
汉成帝建始年间,匡衡私吞田地的事情终于败露,他被革职抄家,贬为庶人,在故乡郁郁而终。
曾经为天下读书人传颂的楷模,却因为得势之后丢失了本分,成为了人生的遗憾。
北宋大儒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无数先贤所坚守的本分。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也许无法实现多么宏伟的志向,但依然有心中所坚守的使命和责任。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就如匡衡一般,在富贵荣华面前,在人生鼎盛时期,忘却了自己的本分。
人一旦丢了本分,就如在江河中行舟,失了定性,没了方向,难免触礁翻船。
做人,守住本分,也就守住了心中的净土,人生之路才能走得长远,在回望自己的一生时,方能无怨无悔。

守住良知
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一个拥有良知的人,不需要经过思考和推敲,便能感知出是非善恶。
这是人的本性,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有的一份清醒。
守住良知,也就守住了为人的底线,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事如何复杂,总能不畏权贵,不怕误解,耐得冷眼,最终赢得他人的认可和青睐。
后周时期,战乱纷纷,社会动荡不安,到处都是打家劫舍的盗匪。
皇帝攻取南唐,命令大将赵匡胤,迅速恢复社会秩序,还特意派了年轻的官员赵普,给他当幕僚。
当时,赵匡胤抓了一大批罪犯,正准备就地处死,赵普见后慌忙拦下:“未曾审问,一律杀死,倘有忠良,岂非草菅人命?”
赵匡胤被一个年轻后生阻挠,只觉十分恼火:“本是俘虏,再法外施仁,倘或再作恶,不明正典刑,如何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