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月球,即地卫一,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直径/略大于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1/81,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内密度第二高的卫星,仅次于木卫一。
直径012756公里的地球和其直径03476公里的卫星月球的大小直观对比。
一般认为月亮形成于约45亿年前,即地球出现后的不久。有关它的起源有几种假说,但没有一种能完全合理地作毫无破绽的解释,最被普遍认可的是大碰撞说,它假设月球形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特亚」之间的一次巨大撞击。
它的自转与公转同步(潮汐锁定) ,因此以同一面朝向地球。月球正面标记着黑暗的火山熔岩海,中间夹杂着明亮和古老地壳的高地和明显的陨石坑。从地球用肉眼观测,月球是除了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尽管它看起来非常明亮,但其表面实际很暗,反射率仅略高于旧沥青。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容易被观测,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使它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如历法、艺术和神话等产生重大影响。月球的引力影响造成地球海洋的潮汐和每天的时间延长。 月球现在与地球的距离,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换而言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外加冥王星塞进地球与月球间还有余剩空间。而月球与太阳的大小比率与距离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视觉大小与太阳几乎相同,在日食时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阳而形成日全食。
月球是第一个人类曾经登陆过的地外星球。前苏联的月球计划在1959年发射了第一艘登月的无人太空船,而美国NASA的阿波罗计画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实现的载人 登月任务。阿波罗8号在1968年曾载人环绕月球,1969年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陆月球,至1972年人类共六次登月成功。这些任务总共带回超过380公斤的月球岩石,其中有些被用于研究月球的地质,以了解月球的起源(通过相关的研究提出月球形成于45亿年前的巨大撞击假说),月球内部结构形成以及月球形成后的历史。在1972年阿波罗17号之后,只有无人太空船继续拜访月球,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的月球步行者漫游车。自从2004年,日本、中国、印度、美国和欧洲太空总署都发射了绕月卫星。这些太空探测器确认了月球极区上永久阴暗的坑穴的土壤中有水冰的存在。2019年中国的探测器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进行勘察,次年嫦娥五号携带月壤样本于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返回地球。
现在人类有载人重新登陆探测月球的计画,例如美国重返月球计画、中国探月工程等已经确定实施,但细节均在研议阶段,短时间内还未能成行。现在在外太空条约下,月球依然是所有国家以和平的用途可以自由前往探测的场所。

高清月球
名称和语源
中文的“月”为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月像一弯眉月的样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分析月的字型时说:月,阙也。人们经过观察,发现月圆的时间少,阙(弦月或眉月等)的时间多,于是就照眉月的样子创造出这个象形字。古称太阴、玄兔、婵娟、望舒等。
在英语中月的专有名称是“theMoon”。该名词源于原始日耳曼语的“menon”,在725年之前的古英语被称为"'mona", 1135 年为“mone”,大约在1380年变为'moone”, 之后再变成现在的写法。月球在现代英语的主要形容词是“lunar”,源自拉J文的“Luna”。另一个比较不常用的形容词是“selenic”,则源自古希腊文的“Selene'(Eeλnvn),是衍生自字首“seleno-”(像是“selenography") 。古希腊塞勒涅(Selene) 和古罗马的狄安娜(Diana) 或称辛西娅(Cynthia) 的女神都是 月球的名字。辛西娅和塞勒涅是反映月球处于不同轨道期如远月点、近月点的专[ ]术名,狄安娜一名连接死亡, 意指白天。
以天体位置来看月球也能称呼为地卫一(EarthI, SolIlla), 但以天体位置来称呼在天文学的术语使用上较为罕见。
有数种机制都认为月球形成于45.27亿土0.10亿年之前,即大约是太阳系诞生之后的3000万至5000万年。这些机制包括分裂说、捕获说和地月同源说(孪生说)等。分裂说认为月球是由于离心力从地壳分裂出去,但要产生如此大的离心力,需要地球在诞生初始时有超高速的自转。捕获说则认为月球是在成型时被地球引力场捕获的天体,但这种假说需要地球拥有一个有非常大的大气层来消耗月球通过时的能量,减缓月球运动速度。同源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形成于同一原生吸积盘,但这种假说无法解释月球上金属铁的匮乏,也不能解释地月系统的高角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