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嫦娥五号为我们带回1731克月球“土特产”。今天,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中秋前夕,我们又收到了来自月球的礼物——嫦娥石,一种全新的矿物。
“找到”这个礼物的,是一群特殊的人——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核地研院)科研人员。60多年前,这些地质科研人员在地球上找铀矿。如今,他们从月球的土壤里找新矿,从“深地”走向“深空”。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能做什么?”这是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后,一群地质科研人员的思考。
作为我国唯一的综合型铀矿地质科研机构,过去60多年里,核地研院的科研人员一直在地球上找石头——铀矿石。嫦娥五号将带着月球土壤返回地球同城交友app所友下载,这让他们有了新的想法和追求。
“月球样品研究,是典型的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它能推动和带动一系列相关科学技术进步。”核地研院月球研究团队牵头人李子颖说。
在嫦娥五号返回前,核地研院已行动起来。经过思想碰撞,他们确定了研究方向——“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核能元素研究”,并开始组建月球样品研究团队。

(月壤样品)
然后,是申请月球样品,竞争激烈。2021年1月,国家航天局发布《月球科研样品管理办法》。当时,23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5份申请通过初审。经现场答辩评审,最终仅13家单位的31份申请通过评审,这其中就有核地研院,他们获得月球科研样品50毫克。此后,他们又获得第二批和第四批月球科研样品。
接下来,他们将以实际行动来回答心中的那个疑问。
不浪费每一粒月壤
2021年7月12日,这是核地研院科研人员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第一批50毫克的月壤抵达核地研院,他们兴奋而又忐忑。
“我们签订的协议中规定,这50毫克中只能损耗20毫克。”核地研院第一批月球样品负责人黄志新告诉记者。
20毫克是什么概念?“大概相当于1颗大点的米粒。”他说,用好每一个颗粒、确保极低的样品损失量是团队每个人的共识。
按密度保守计算,这批月壤每1毫克中不少于1万个颗粒。颗粒的尺寸在1微米到150微米之间,小的不足人类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大的也只有一根头发粗,“打一个喷嚏都会让它失去踪迹”。
“以往的地球样本,相对好获取,样本数量很大有挑选的余地。像这么微小的样本颗粒,太费力了,通常就换颗样品。可是月壤是极其珍贵的,即使这么微小的颗粒,也不能白白损耗掉。”核地研院研究员李婷告诉记者。
“针尖上的舞者”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科研人员需要将月壤按粒度和矿物种类分成7组——将成千上万的微小月壤颗粒,按分组规则挑选出来,然后放入不同的试验器皿。
为了尽量不因挑样而改变月壤矿物组成以及减少样品损失,这个步骤需要在显微镜下操作完成。科研人员使用针头小于0.5微米的纳米取样针,将月壤一颗一颗地转移到对应的铜坩埚中,这个动作至少得重复上万次。
“通常我们挑选地球样品时,可以将凡士林等有一定粘性的物质涂抹在针上帮助蘸取样品,再稳妥的转移到其他地方。而月壤的挑选不允许引入外来物质污染,只能靠针尖和颗粒之间摩擦产生的一点静电吸附住样品。”李婷向记者回忆当初的工作情形,将其形容为“针尖上的舞者”。
这是一个既充满希望,有时又绝望的过程,极其考验耐心。李婷需要长时间坐在桌前,紧盯显微镜,用纤细的纳米取样针反复尝试剥取0.000001毫克不到的颗粒。常常遇到的情况是,针尖推着颗粒在玻璃片上来回跑,就是取不起来。只能深呼吸,稳住崩溃的情绪和僵硬的肩膀继续一遍遍尝试。

(李婷正在研究月壤样品)
就这样,李婷与这些月壤“死磕”了两个多月。在“死磕”中,她对月壤有了更深的了解。当分析因此获得的大量数据时,她发现月壤中有一种含钙的磷酸盐矿物。它含有的稀土元素,远远高于我们以往认识的此类矿物结构中可以达到数量。
这个发现让大家激动不已。他们预感到,这很可能是一种新矿物。
十四万分之一的机会
每种矿物都有其特殊的化学成分(即由哪些元素构成)和晶体结构(即元素是如何排列的),这是它们身份的标志。因此,发现一个新矿物,必须搞清楚它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