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网友早就不信这一套了:
黄浦江边的一整套豪宅不要的话你给我?
享受着特权的高调卖惨,无异于变相炫富。
芭莎之夜的本质,也成了内娱的紧箍咒——
" 慈善 "。
慈善,终究与钱,与财富紧密相关。
最早的芭莎慈善夜,源于 2003 年的那场非典。
一次偶然的机会,那英向《时尚芭莎》主编苏芒提议,希望《时尚芭莎》能为明星们提供一个平台,展示他们的人格魅力。
那一晚来了零零星星的明星,一共拍了 16.5 万,全部捐给了红十字会。
当时的媒体称:
" 首届 BAZAAR 明星慈善夜提出利用媒体的力量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资助。"
往后这些年,芭莎之夜越来越成为内娱的话题和舆论中心。
舆论越来越和内娱八卦、甄嬛暗战绑定起来。
至于筹款捐给谁,流向如何倒成为了次要问题。
但并不意味着。
注定不会再现的觥筹交错的喧哗年代,芭莎之夜会更加聚焦在 " 慈善 " 上。
2008 年筹款 1035 万,2009 年就飙升到 3100 万,前 7 年累计筹款 6000 万,2017 年筹款甚至超过 1 亿。
但自此之后,就是江河日下。
捐款数目下降,接连几年,都没有找到 " 标王 "。
2008 年,张兰夺标王;2009 年筹款数目,史玉柱以 780 万夺得标王。
而 2018 年芭莎慈善夜总募捐额 3000 万,没找到标王;2019 年芭莎慈善夜总募 ' 捐额 2472 万,没找到标王。
2021 年总筹款 1023 万元,标王成为了一个尘封的历史名词。
没人再愿意当 " 标王 "。
或者说,没有明星敢高调宣传为 " 标王 "。
标王隐形,就连出席的明星,也要讲究身家清白。
《南方周末》最近的一篇报道称:
最近一项乏人问津的冷门业务变得炙手可热——
对指定的艺人做风险背调,调查一位明星的价格含税 5.3 万元。
" 清清白白 " 的明星,才是投资人的第一考量。
曾经,明星们在芭莎之夜,高调竞标,高调抢占中心的做派,变成明日黄花。
但,C 位让是让,却不意味着不争。
名利场还是那个名利场。
2006 年,章子怡可是曾将在芭莎之夜上以 128888 元拍得的 Tiffany 对镯,当场把其中一只送给苏芒,寓意姐妹情比金坚。
而今年 4 月,好久不见的苏芒和章子怡出席了迪奥的活动。
合照的时候,曾经的好姐妹苏芒,却被章子怡在微博 po 出的照片中截掉了,合照 C 位变成了章泽天。
场域不变,那种拜高踩低、抢占话题的行为逻辑,也没有变。
变的,只是争的方式罢了。
究其背后。
一方面,离不开那个老生常谈的理由,没有作品当底气,当然越明争越不讨喜。
而另一方面,也是大众对明星的高调,对等级秩序的争抢,评价不再正面。
而大众的爱憎好恶,又决定着明星们的热度与地位。
因此,战场悄悄转移,行动越来越谨慎。
但换汤不换药。
流水的 C 位,铁打的内娱等级秩序。
明星让的只是 C 位,但从来不是内娱的等级秩序。
只是抢 C 位、抢压轴的性价比越来越低,自然不屑于冒犯舆论。
而离开聚光灯后,内娱在悄悄抢的是另一种 "C 位 "。
比如番位。
海报上要一番,作品简介上要一番。
工作人员越来越为难。
今天《雪中悍刀行》定档,官博上全是主演。
重新定义 " 主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