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不断的死亡,让周边人蒙上的恐惧的阴影。
可在卡巴利亚,更多人对埃博拉病毒没有认知,反而,他们的传统还让疫情进一步加剧。
卡巴利亚人有个习惯。
有人死去时,亲朋好友在围聚在一旁,甚至要以亲吻的仪式送别。
卡巴利亚人口有 600 万,但医护人员不足 200。
也就是说,这个国家要想挺过疫情,必须要靠国际上的援助。
有必要引述真实事件。
2014 年 3 月,埃博拉疫情在西非爆发,感染人数很快飙升至 1 万。
非洲土地,尸横遍野。
很多援非国家开始撤走本国医生。
这片土地,需要真正的勇者。
在最紧要的关头,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援非抗疫行动,医学专家组、医疗队纷纷赶去。
他们成立了移动实验室,并提供医学培训,培养了当地骨干 1 万 2 千多人。
充分显示了什么才是大国担当。
"2014 年感动中国人物 ",那座沉甸甸的特别致敬奖杯,颁给了中国援非医疗队,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医疗队为何愿意挺身而出?
从宏观上说。
非洲地区已经有了健全的交通网络,病毒势必向全球蔓延。
对抗埃博拉,是全人类的战争。
《埃博拉前线》呈现了中国医生的慷慨激昂、前赴后继的无畏精神。
但,想上战场,光凭一腔热血还不够。
院长制定了严格的体能测试与医疗防护用操作考核标准,过不了关的一律淘汰。
在测试中,有个医生测试不达标。
不过,他自认训练认真,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于是想争取援非资格。
其中,也有人帮着求情。
就在此时,院长出了个数学题:29-1=?
医生们不解其意,面面相觑。
院长从容不迫地给出答案。
什么意思?
援非抗疫行动,艰苦、光荣,但容不得一丝闪失。
如果队伍有一人因技术失误而感染,很可能全军覆没。
从微观上说。
医护人员前赴后继,出乎情义,出乎身为医者的仁爱和勇气。
这是《埃博拉前线》最打动派爷的地方。
剧中人物源于现实——
郑书鹏的原型人物,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曹广。
现实中,他真的有个好友,就叫盖斯姆。
两人是大学同学,更是莫逆之交。
盖斯姆隔离时,郑书鹏有时间便去探望,以慰藉他的孤独。
可在盖斯姆临终时,出现了一件怪事。
事后,当地人描述起来,口径出奇得统一:" 诈尸 "。
包括警察在内的所有人都不敢靠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