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成了他永远的心灵伤疤。
案发时,董子健饰演的夏木,就在对面的阁楼上,亲历自己的老师被害。
剧情目前还没有给出解答,这位照顾他的老师,看起来跟夏木关系不一般,比起老师,更像夏木依恋的母亲。
可想而知,老师被杀,必然会对夏木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他患有 PTSD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治愈后,才通过了警校的面试和心理测试。
第二集,夏木见到尸体上的血,还是会晕眩、震颤,产生幻觉。
不少观众以为是 Bug,心理有问题还能通过警校测试?
第六集,夏木的心理医生解释了,夏木如果看到新的刺激源,会诱发童年的创伤。
这个刺激源是,第 7 集提到的姥爷被杀。
17 年后,夏木重回故地,重遇旧人——
来到了海舟市公安局,进入重案组,在队长冷小兵手底下办案。
夏木和冷小兵的关系一开始很微妙。
夏木对冷队,带着点怀疑、恨意和瞧不上。他心里始终有个声音:如果当年冷小兵不那么胆小懦弱,老师是不是不会死。
而夏木的存在,就是对冷小兵的嘲弄,时时提醒他曾经犯下的错。
夏木总是皮笑肉不笑,故意刺激、试探冷队,一会带他去自己长大的地方,一会让疑似嫌疑人穿上凶手当年的衣服。
三人的身份很有代表性,形成稳固的三角:
警察方(冷队)——受害者方(夏木)——凶手方(沈雨)。
并不是说赵丽颖饰演的精神科医生沈雨是凶手,而是她跟凶手或疑似凶手关联很大。
为什么这么说?
17 年前,警察派发传单,找一位杀人犯,特征是 1 米 8 左右的男性,身材健壮,右手位置有明显烫伤,穿着深色工装,戴着帽子和口罩。
特征跟他爸爸相符。
没过多久,她爸留下一封信,让小雨帮他报失踪,清除一切有关他的痕迹。
小雨那时就产生了他爸爸是杀人犯的疑问。
但是她不相信,甚至帮助爸爸清除痕迹,误导警察,洗脱爸爸的嫌疑。
说白了,这是三个有 " 病 " 的人,都困在 17 年前,走不出来。
整部剧呈现出「情绪悬疑」的气质。
不按照硬性逻辑和理性规律,而是以不断变化的心理和情绪来推动剧情发展。
所以一定要把每个人的行为动机,话语意图搞清楚,否则就会陷入迷雾。
同时,创新也是冒险,优势隐藏着缺陷。
有的桥段太依靠心理上的推测,让人难以信服。
比如,在肖华军案中,冷队锁定沈雨,有点凭借直觉了。
多用逻辑推理和证据论证,少开上帝视角,观众会更信服。
还有一些细节做得不到位,难以自圆其说。
比如,沈雨去爸爸的单位,销毁爸爸的痕迹,有点草率了。
跟踪沈雨的警察,是夏木,俩人认识。
夏木跟踪时既不伪装,也不知道保持距离。
在观众视角看来沈雨一回头就能发现有人跟踪他,顺带知道跟踪她的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