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导演所需要做的就是,在 " 绿灯会 " 面前进行个人阐述以及剧本介绍,争取拉到投资。
相比绿灯会花钱的爽,青年导演们则是人均痛苦面具。
即便之前再狂。
见到大佬们,该怂还是得怂。
有作品傍身的导演,更容易获得更多青睐。没有导演经验的也行,只要情商在这一块拿捏的死死的,不愁没有投资。
然而现实真的如此?
不刻意避讳,留给观众去想
既然是选导演,拍电影理所应当成了最重要的环节。
《开拍吧》没有选用竞争淘汰制,而是给了每一个创作者平等的机会。在拍摄过程中,也不乏遇到各种突发状况。
比如演员拍着拍着要走了。
甚至是全部重拍。
拍完电影之后,先是给专业影评人观看打分,评选出一个 " 强推短片 "。强推短片将会获得观影特权,比如优先选择影厅,海报特别推荐等等。
最后再邀请 600 位观众组成观影团,自由选择影片观看,一个人算作一万票房,最后计算总票房和评分。
刷完三期,其中最大的争议点莫过于,郝杰 VS 王珞丹在影评人评分和观众评分这一块完成了倒挂。
通过前面的投资环节,实力强又社恐的郝杰成了众人的关注焦点。
陈思诚对他好奇。
同台竞争的青年导演夸他是 " 大师级别的导演 "。
就连一向毒舌的影评人,也毫不吝啬对他作品的喜爱。
最后果然不负众望。
拍摄的黑白电影《冯海的梦》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无论是留白的处理,还是思想内核,都受到影评人和绿灯会的一顿猛夸。
最后得到影评人的最高评分,拿到 " 强推短片 "。
然而等到影片公映,走进他影厅的观众却只有零零散散几个人,与影评人围绕电影艺术审美等方面去解读不同。
大部分观众看完都是一脸懵的状态,认为剧情太弱,看不懂。
有观众问导演电影表达了什么,他也只是反问对方,在听到观众对自己电影的理解时,眼里满是落寞。
果不其然,成了观众评分最低的那一个。
反观 0 导演经验的王珞丹,一上来就是 " 世界末日的遗言 " 的终极命题。影评人纷纷吐槽 " 太大了 ",甚至打下全场最低分 "1 分 ",在影评人评分更是排名垫底。
观众却表示 " 特别喜欢 "" 看哭了 ",最后公映结束,成了观众评分最高的那一个。
其实这种矛盾在电影圈很常见,究竟是继续坚守自我的追求做理想主义者?还是选择在商业电影方面一往无前?
节目组没有刻意避讳,而是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答案,留给观众自己去想。
所以评分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