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情享受绝对女主身份,尽情挥洒她们的皱纹,她们的演技,她们的魅力吗?
《小敏家》里,飘留意到,周迅时而出现的眼袋和皱纹,也没有被滤镜遮掩,被修图师修掉。
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始——
有机会去呈现,才有可能去展现细腻丰富的女性角色。
女性失语:以大女主之名的 " 男性逻辑复刻 "
在变化之下,飘不得不提醒:
还有更多的粗制滥造、挂羊头卖狗肉的大女主剧。
飘最生气的,是一些青春纯爱电影。
如以《你的婚礼》为首的《我要我们在一起》《当男人恋爱时》们。
片子的烂是技术问题,关键是处处都是男性凝视。
《你的婚礼》下,一条豆瓣短评说得好:
" 中国男导演 / 制片,如果真的实在无法理解爱情电影中的女性视角,那完全可以放弃赚女性观众的钱。"
在这些男性凝视和直男自我感动视角下。
我们看不到这些女主角色的复杂性。
她们一会是学校里的乖乖女兼女神一样的存在,一会又被男主莫名其妙的求爱感动得稀里哗啦。
这些女主就是导演的工具人,男主的瓷娃娃。
她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衬托男主为爱付出一切的伟岸身躯。
《你的婚礼》里,就连女主的名字,都是不属于自己的。
男主是游泳队的好手,女主的名字就叫尤泳慈(谐音游泳池)。
男性凝视是隐性的,消费女性困境,更加明显。
《门锁》,独居女性的困境,成为了被奇观化的困境。
电影为女主制造了一连串离奇罕见的犯罪者形象,吓人是够吓人的。
但丝毫看不到对 " 独居女性 "" 女性被上司灌酒 " 这样严肃议题的深入探讨和敬畏。
电影宣传全程打 " 独居女性 " 这样的关怀女性旗号和噱头,但还是用一股浓浓的男性视角去窥探女性的困境。
这还不是消费女性困境是什么?
资本最喜欢的女性群像剧,成为批量制造的 " 大女主 " 爽剧。
用戴锦华老师的话来说,这些剧口号为女性主义,实则是对" 男性逻辑的复刻。"
什么叫 " 对男性逻辑的复刻 "?
典型的,如冯小刚的《北辙南辕》中的戴小雨 & 尤珊珊。
大女主投资人,有钱有势,开个餐厅,是为朋友吃饭聚会,给刚认识几个小时的朋友借钱,也是分分钟的事。
戴小雨作为公关的业绩,就是在饭局上挥斥方遒。
这是彻底忽视和刻板化女性的形象,把女性的魅力,粗暴化等同于成功男性的强权。
刻着厌女基因的影视作品,飘不一一列举。
在今年优秀的作品下,更多的作品是男性视角下的文化霸权产物。
如何打破霸权?
如戴锦华老师所说的——
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作者进入到创作链条中。
正如弗兰西斯 · 麦克多蒙德凭借《三块广告牌》获奥斯佳最佳女主后,她邀请现场所有的女创作者、艺术家起立。
梅姨作为老戏骨第一个起立,包括好莱坞新生代的罗南等女电影人、制片人、导演、编剧、摄影师、作曲人统统起立鼓掌。
弗兰西斯 · 麦克多蒙德呼吁整个行业,关注这些优秀的女性创作者。
" 请大家看看周围,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事要讲有项目要谈,请邀请我们去你们的办公室,或者来我们的办公室,我们会把所有的故事都告诉你们。"
她们不是不优秀,只是缺少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