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出世的未成年人,无形中被一套畸形的逻辑异化而不自知。
而这种隐形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背后是算法作怪
那些参与围猎未成年人的,当然应该被谴责。
但,一切远没有这么简单。
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方式。
瞄准的都是同样的目标,指向的都是同一群用户。
这当然不是巧合。
而是," 算法 "。
平台通过算法,把内容 " 喂 " 给了潜在的用户。
然后再通过算法计算,分析你喜欢什么,进一步给你推荐类似的东西。
然后,一切就形成了一个无法逃脱的闭环。
夸张吗?
但背后的运转逻辑,就是如此简单粗暴、唯流量至上的。
发现这一切,其实并不难。
只需要找一个别人的手机打开同一个平台就可以发现。
就拿她姐举例。
同样一个平台,我和我的男性朋友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界面。
即便,他是第一次注册。
左:我的页面,右,男性朋友的页面
这并不是偶然,且不少平台都是如此。
只要你选择性别为男,就会被大数据亲自送上门各种各样的 " 软色情 " 内容。
而一旦你点进去,那等待你的,将是更同质化的、没有尽头的、越来越刷新底线的 " 软色情 "。
或许有人要说,还不是因为搞这一套的未成年用户太多了。
这点似乎不可置否。
但未成年数量的增长,又何尝不是平台作用的结果?
用未成年人的隐私当诱饵,换来更大的市场。
进而用更大的市场,诱惑更多的未成年入场。
身在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无形中都成了这大数据和算法背后的利益链上的一环。
想起前谷歌员工,在《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这部纪录片中说的那句——
如果你没花钱买产品,就是被卖的产品。
看似骇人听闻,但实际就是如此。
而这点,在屡禁不止的未成年人被色情化的现象中,同样适用。
未成年,就是大数据选中贩卖的商品之一。
这一切,不是疏忽。
而是故意为之。
平台有没有责任呢?
有。
但处理方法,似乎总是轻飘飘的、屡禁不止的、治标不治本的。
" 如果有相关内容的话,可能这边没有监管到。如果看到的话,建议可以去举报。"
逻辑显而易见——一切都是算法的锅。
甚至,被算法操控的我们,也接受了这一套。
不少未成年人内容被某软件色情化的新闻下面,许多人表示:
" 没办法,资本要逐利。"
事实虽然如此,但哪里似乎是不对劲的。
用算法逐利,让算法背锅。
人被当做数据也变得理所当然。
那,背后的人呢?
至少,我们应该明白,算法背后,是真实的人在做决策。
是人,制定了算法和规则。
是人,把人变成了数据。
但社会的道德底线,是要高于算法和数据的。
大数据不该是万能挡箭牌。
而我们,也不该是大数据时代下的傀儡。她刊
监制 - 她姐
作者 - 阿朱
微博 - @她刊 iii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