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是导演和演员的对话。每位导演带着不同的身份和过往,在最初就面临着无数挑战。
制片人郝蕾提到,新导演面临的困境之一是如何选择演员——对演员来说,新导演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们 " 无从参考 "。
演员选定后,导演正式投入工作。这时,电影导演工作的全流程也被一一放大在观众面前,从选题到剧本围读、再到根据经费选景、安排拍摄日程,最后剪辑成片,每位导演都需要在几天内完成所有拍摄。时间紧,任务重,每一步都需要导演提前想到。
曾赠不习惯上台,被推上台前还在紧张地搓手,作为第一个被轮空的导演,曾赠说:" 综艺就像放大镜,接受大家的审视,真的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
而钱宁黄在第一次录制时,他说毫不夸张,大概流了两瓶矿泉水的汗,以至于第二次上台前,主持人给他准备了一大盒纸巾备用。
节目充分展现了导演在工作中面临的真实困难。资金不够,导演们就尽量找便宜的地方拍摄,或者减少人员投入,做到一人多用;灯光有问题,那就第二天早起再拍。
在拍摄过程中,面对困难,导演们从未退缩,迎难而上,始终保持着对电影的热爱,珍惜着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然而,对于导演们来说,更大的挑战在后面。在电影行业,导演和制片人的关系是极为微妙的。
对于制片人究竟能为新导演提供什么帮助这个问题,郝蕾认为 " 作为新导演,她可能很难拉投资,很难找到一些有名的演员,那就是制片人的工作 "。
第二阶段,节目组给每个制片人工作室提供 210 万元资金,导演可以在 " 真实改编、喜剧之王、脑洞大开 " 三类题材中进行选择。如何把钱公平地分配给组内的三位导演是制片人们最头疼的事——既要保证影片的艺术性,又要保证商业性,从而达到平衡。
有时,制片人只能充当 " 恶人 " 的角色。比如在制片人郝蕾的小组,曾赠和王一淳的报价都较高,没有充足的资金时,郝蕾工作室联合制片人把预算表拉出,根据具体项目的性质,进行分配。面对有些不必要的花销,直接砍掉。
而这不仅是对导演,对摄影、美术、灯光等也是个极大的挑战,用什么样的道具服装是性价比最高的,什么样的构图和拍摄方式既能传达出需要的信息又能控制人员成本,这些都需要导演和各个工种进行沟通。但为了达成最好的效果,所有人员都在积极规划,支撑着电影的地基。
接着到了第三阶段,这是最为残酷的一环。导演们自由选择想拍的类型,交给市场检验。就像郝蕾说的 " 好看最重要 "。拍摄剪辑再送审上映,这都是电影行业真实创作生态的缩影。
展映时,除了影片本身,上座率、口碑、观影人数等都被关注。导演接受大众检验时,还很可能遭受批评。他们经历着从未经历过的一切。
《导演请指教》就像一个真实的舆论场,对于新导演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曾赠来参加节目是为了寻找初心,达到自我成长,找到 " 更多观众 ",钱宁黄很珍惜重新做导演的机会,渴望拍科幻片证明自己。
王一淳导演在参加节目后,发现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锻炼," 太久没有这样尽情地拍片子了。" 热爱,就是一心只想着作品,不怕麻烦。
而在递进式赛制推进的背后,新导演们的创作困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
节目一开始,新人导演就把现实摆在面前:" 我们拍电影没有钱去请很多大咖,像美术、音乐、剪辑都是自己做的。"
调查显示,38% 的新人导演在拍摄自己的处女作时,主要使用自己和亲人的存款;陆川也说,自己在拍《南京!南京》时因为资金问题被迫暂停。
而参加节目后,几位青年导演都笑着说:" 很多业内人士陆续联系过我们。" 这让他们对自己的电影梦想更加坚定,对这个行业更加充满激情。
在后疫情时代,电影行业还处在恢复的阶段,电影圈就像 " 人情江湖 ",对于没有成功作品的导演来说,获得机会更加艰难。可以看出,《导演请指教》在揭开影视生态行业现状的同时,给予青年导演机会,帮助他们磨炼技艺,从而获得更多的曝光和合作资源,进行转型。
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增加了新人导演的曝光量,让观众能够认识他们并看到他们的作品。同时,通过综艺的声量,大众也能对电影行业产生更多关注,从而让电影人们更加坚守自己所热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