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决定,来自总统政治献金的头号资本家,某科技公司巨头。
你看,世界毁灭,都改变不了资本的贪婪和逐利性。
小李子最后的 " 咆哮 ",并不能改变什么,除了让观众替他松口气,回家吧,别强撑了。
按照导演的想法,小李子身上的发型、化妆、服装要" 尽可能的平庸、尽可能的性冷淡 "。
都这样 " 性冷淡 " 了,因为带着末世般的迷离眼神,他成了网友 " 最想睡的天文学家 "," 大魔王 " 饰演的女主播也被他 " 该死的魅力 " 迷住。
该死的「娱乐至死」,连死亡也不能阻止。
有关媒体和网民,自动忽视惨淡的真相,不停地抖机灵,做出讨喜的样子,将娱乐进行到底。
还是在终于意识到世界末日时站队、对抗,都是真实世界的写照。
大家对这些都太熟悉了,不少电影都有展现,每天也都在发生。
这一部分,在《不要抬头》里就显得有些照本宣科。
其实,电影里不少元素都不怎么新鲜。
彗星撞地球的设定、娱乐至死的社会环境、资本绑架美国政府、被煽动的盲目民众,在影视剧里都是老梗。
好在,用老套的食材,炒出一盘还算全新的菜。
菜名叫,全都 TM 的疯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如果再癫狂一些,放飞一些,喜剧效果再浓一些,或许会更好。
显然,导演不是这个风格。
呈现这几年的魔幻现实,展现末世狂欢,批判现实,已经足够吸引人。
如果你看完有一种轻飘飘的观感,可能是因为电影没有深究根本。
根本是什么呢?
电影没有说,电影之外我们可以探讨一下。
女主的父亲说过一句话:美国的分化已经很严重了。
分化严重,才有 " 不要抬头 " 和 " 要抬头 " 两派的设定。
从电影里也能看出,在总统的号召下主张 " 不要抬头 " 的更多是中下普通民众。(容易让人想到特朗普的支持者)。
《华盛顿邮报》2015 年 12 月底的民调发现,特朗普的支持者以没上过大学、年收入 5 万美元以下的白人男性为多,学者将这一群体称为 " 穷白阶层 " ( 即受教育水平低、社会发展机会少的贫穷白人群体,生活境遇较差 ) 。
女主的父亲,支持开采彗星,因为他珍惜因此带来的就业机会。
在美国作家所写的《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里,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洞察力的观点——
奉行几十年的 " 优绩制 " 原则,导致了美国社会的分化和仇恨。
优绩主义 " 理想 " 或 " 优绩制 "(meritocracy)原则:社会与经济的奖赏应当依据才能、努力和成就这些 " 优绩 "(merit)来决定。
优绩制主张的机会平等、公平竞争,已经不再公平。
美国社会的现状是,精英能够将优越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 代际传递 " 给自己的子女。
不是通过世袭,而是优质教育。优质教育是稀缺资源。
作者认为,优绩主义导致了胜利者的傲慢和失败者的屈辱,鼓励成功者深深沉迷于自己的成功,以至于忘掉了一路上帮助他们的时机和好运。
同时也导致他们鄙薄那些比自己不幸、比自己更缺乏资格的人。
结果,助长了社会的对抗和怨恨。
(以上是这本书的观点,仅供参考)
如果未来有电影再来拍这几年的事件,深究一下什么提供了滋生混乱的温床,或许会更加优秀。
《不要抬头》在这个阶段,已经拍了它所能拍的。
地球毁灭,倒是可惜了动物,不过动物吃掉了总统这个结尾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