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被掀翻后,屋子里一片狼藉,二女儿和二女婿要打扫。
程老太太连忙阻拦,说:
"别扫,你要一扫就把财扫没了。"
为了家庭和乐而产生的传统习俗,在此刻,反逼着家庭把最不堪的一面赤裸裸地摆在明面上,还不能触碰。
何其讽刺。
而《过年》的讽刺画面还不止这一个。
眼见年夜饭最后被掀了个稀巴烂,我们都以为父母是最大的受害者。
事实上,电影里并没有"放过"他们。
相反,还特意设计了几个情节,暗示父母固守的愚昧传统,是使得这样糟粕的观念代代相传而不自知的最根本原因。
一个是大姐受了丈夫虐待还被母亲劝回家去,言语中我们得知老程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
她在劝女儿忍,忍到老,就好了。
一个是大嫂指使儿子向长辈磕头要压岁钱,其实就对应着小儿子打着结婚的名义在饭桌上直接向众人要钱。
伸手要钱的样子,像极了讨饭。
而全片子女们理所当然地向父母讨要血汗钱,也未必不是老程两口子教育的缺失。
所以,《过年》的打击面甚广,它指责的,是传统中国家庭观念的弊端与冲突。
而且还不只是电影,就连当年的小品也充满着这种讽刺。
赵丽蓉老师。
其实我们现在回看她当年的小品,就大多都是带着讽刺。
《英雄母亲的一天》讽刺电视台对普通人的强行上价值,《如此包装》讽刺流行潮流对传统文化的侵蚀,《打工奇遇》讽刺社会餐饮的虚假营销。
但如今,就说贾玲和张小斐演的小品《婆婆妈妈》。
同样是家庭矛盾剧情。
婆婆和儿媳不和,本来有很多值得聊的内容,结果只是如挠痒痒般消费家庭情感。
前面先是婆婆和儿媳妇在儿子面前装亲昵堆积笑料,后来又借着帮助外人大吵一架让人看爽。
最后,大战之后的两个人忽然顿悟,说出了一句:
"但那次我们俩吵完架以后,俩人关系变得可好了。"
就和好了。
之前的矛盾什么都没解决,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就和好了。
但《过年》不一样。
它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只要矛盾没解开,不互相理解,无论过多少年,吵多少架,都不能达到真正的和解。
《过年》,其实是那代电影人对传统中国家庭模式的一种重新审视。
在过往,家庭一直和温情、美好、团结等词语捆绑在一起。
可事实上,家人也是人,那些人性中的自私、虚伪、奸诈、妒恨等情感也会在家人身上出现。
但这些情感,一直被我们所忽视、排斥与粉饰。
这无疑是一种掩耳盗铃。
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过年?
与其说是不想回家,讨厌见人。
不如说是不愿在本应温暖的家庭里,看到各式各样不和谐的因素。
也害怕在家庭聚会中,被按成绩、收入、职业攀比,分出谁有出息,谁混得差。
面子、物质、社会地位,都成了凌驾于亲情之上的因素。
而这些因素,又一直被视而不见,甚至习以为常。
但忽视和隐忍都只能助长矛盾。
就像很多家庭积下的"过年仇",它只是在当时被跳过,但心里其实都留下了一个结。
一句"大过年的"拦得了一时,拦不了一年。
这部三十年前的电影,就像一剂猛药。
让每个服用的人,在直面这些难堪的场面后,变得清醒一点。
意识到——
只有直面矛盾,互相理解,才是解决家庭矛盾的唯一办法。
再也不会有这样的贺岁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