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中填表时,让写一个自己的优点,梁恩知踌躇半晌,填了个 " 快速吹干女孩子的长头发 "。
歌手梁恩知没有了,只剩主妇梁恩知。
看到这,即便不说也能让人感受到过去十几年她是怎样过来的。
我相信很多 " 独立女性 " 都会为恩知鸣不平为她不值,曾经舞台上发着光的姑娘如今成了这般模样,怯到连自己一个优点都找不出。
包括前面几个妈妈在内,婚姻与生育让她们失去了作为女性的自我,从此都成了 " 妈妈 ",典中典来了:婚姻究竟给女人带来了什么。
节目中也谈到了这个事,有个评委是这样说的," 虽然作为姐姐有怜悯恻隐之心,但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恩知也感受到了幸福,所以 13 年的时间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时间。"
我蛮认同这个说法,幸福绝不该被单个维度定义。好比吃苹果会开心,吃桃子也会开心。吃了苹果就无法选择吃桃子,反之亦然,但二者的开心并不冲突。
选择继续事业的女性会幸福,选择回归家庭的女性谁又能说她就是不幸的?
站在舞台上尽情释放自己的魅力享受粉丝追捧的梁恩知是幸福的,离开舞台回到家里听着女儿软懦弱地喊着妈妈的梁恩知也是幸福的。
幸福,从来都是多样的。
鱼与熊掌固然不可兼得,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能得其一岂非已是一件幸事。
回到节目,除了女性成为 " 妈妈 " 这一引人探讨的部分之外,《妈妈是偶像》更多的还是聚焦在了后者 " 偶像 "。
在家里是妈妈,在舞台上聚光灯下,她们摇身一变化身偶像。
也是这一部分,让我一个中国观众看得极为汗颜:韩国艺人的功底太扎实了。
节目规则是,艺人展示唱歌和跳舞后,由评委分别打分,上、中、下。
唱歌就不必说了,个个全开麦,尤其闵先艺,哪怕离开舞台这么多年,一开口那空灵的声音让我以为在听什么精修 OST。
中途可能是耳返出了什么问题,画面中她直接摘掉耳返继续演唱,丝毫觉察不出异样。事后节目也未把这当做 " 炒作点 " 专门说道,仿佛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跳舞方面,哪怕首次表演得到的评价是 " 下 ",哪怕十数年没跳过舞甚至此前也压根没有任何舞蹈基础,但只要给她们一个舞台,短短一周的时间,便能练至有模有样。
练舞练到拉筋,常做运动的人应该知道那是怎样的痛楚,可她们照样顶着疼痛硬是拿绷带紧紧绑住大腿完成舞台。
哪怕扯到痛处,回过头来面对镜头时依旧表情管理满分。
对比我国某些艺人,拍戏时跌倒膝盖擦破皮都要坐上轮椅,不知高到哪去了。
更别提内娱女团与人家相比的业务能力,怎么比?比什么?比谁哭得好吗?
就连哭,我们的艺人都落了下乘。《妈妈是偶像》中的所有人似乎都有一个共识:舞台不是掉眼泪的地方。
一旦出现某个艺人说到动情处要哭时,所有人包括他们自己都会立刻反应,别哭、千万别哭。
一切靠实力说话。
固然《妈妈是偶像》能让一部分女性看到自己未来可能的生活,但终究还是一档核心是 " 选秀 " 节目,愿意一直追下去观众的大部分都是几个艺人的粉丝,所以节目很难大火。
" 妈妈是偶像 ",哪怕多数人的关注点都在 " 偶像 ",但能有一部分人关注到 " 妈妈 ",关注女性,关注婚姻中的女性,这档节目就没白做,它就该被更多人知道。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写下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