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
喜欢的观众,奉之以「金句制造机」的名号。
但也有人,例如我这样的,总觉得看人不能看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
而想让如斯「挑剔」的观众相信角色对一个职业存在信仰,就绝不能只是打嘴炮,而是要看细节。
就拿医院这条线来说,开篇先揭示了信仰是什么——
以战斗目标而存在着,为了生命,尊严。责任,与无可替代的职业成就感。一次次置身于困境中,与死神做着惨烈的博弈。一开始的选择是出于年轻的激情,那么长久以来的坚持只可能是源于职业的信仰
而将信仰落到实地却是靠一个个小的事件。
就以剧中令我印象特别深的,关于百草枯女孩的故事为例吧——
刚刚进入大学的女孩参加同学聚会时遭遇性侵,当晚回去她就喝了百草枯自杀。
这种剧毒农药又被叫做死亡之水,恐怖之处就在于哪怕女孩很快就吐出来,毒性也会随着皮肤渗透到血液里,导致肺部及全身的一系列并发症。
绝大多数病人最终会清醒着被活活憋死。
现实中,因毒性强,易获取,百草枯已经于2020年被禁止销售。
所以能想象到,剧中的女孩已经基本没有救治的可能。
除非使用价格高昂的ECMO技术来延缓她的症状,为肺移植争取时间。
但一来女孩家境不允许,无力支撑,二来,医生们也认为应该救治方案激进,风险高。
他们认为应该把新技术的机会留给更有可能被治愈的患者,而不是去做明知会失败的救治。
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女主依旧坚持想法,要救,作为医生的职责就是尽力抢救病人。
并说服了其他人同意手术方案。
看到这里,或许以为这又是一个常见的「女主光环」,女主就是倔强与众不同且做什么都能成功的。
其实不然,很快现实就给了她重重的几拳。
先是女孩的父亲在筹措手术费的时候发生车祸。
最终因抢救无效,在女孩身边的手术室里停止了呼吸。
临走前,还哀鸣着,救我女儿,先救我女儿。
这之后,女主想尽各种办法救人,她垫付了医药费,并帮助女孩发起众筹。
但... ...
最终她还是没有挺过来,因感染并发症离世
故事真的很残酷。
因为女孩不是一心求死,她在喝下百草枯的时候就已经后悔了,她还是想活着,想继续上大学,好好生活,想送那个强奸犯进监狱。
中间她甚至一度有好转的迹象,可惜很努力想活下来却没有成功。
而对女主来说,用尽全力后这样的结局也无疑是令人挫败的。
但,如果下次还会遇到「救或不救」的问题,她依然会做同样的选择。
说到底,对于「信念感」的表达,于无声处听惊雷才更能撼动人心。
在剧中三条线都有着类似的表达手法。
同时,编剧也没有一开始就将这三个较为特殊的职业架在很高的位置上。
而是让他们「走下神坛」,让信仰有了探讨和成长的空间。
就比如,一开始男主队友说,进部队不是为了理想,就是为了找个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