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隋文静也有着与生俱来的一股倔劲儿,都说我不行,那我就拿出成绩给你们看,用实力去打脸。
最后,她用夜以继日的艰苦训练和无数伤痛终于证明了自己的决心,并一举成为中国第三代花滑选手中的 " 尖子生 "。
从不被看好到万众期待,她实现了真正的逆袭。
隋文静 1995 年出生于哈尔滨,第一位大冬会花样滑冰冠军张述滨出生的地方。
童年时期,她在观看了申雪和赵宏博 2002 年冬奥会比赛之后,便深深被这项运动吸引。
那一年的申雪和赵宏博创造了在世界大赛上首次使用周抛跳的历史,也拿到了中国双人滑在冬奥会夺得了首枚奖牌。
2007 年,隋文静终于如愿正式开始了训练生涯。
刚开始练习双人滑的那一年,隋文静刚满 12 岁。
那会年龄还小,她却总是喜欢半夜待在冰场上练习滑冰,每天在冰上的练习就超过 9 个小时,每天还有 2 小时的其他项目练习。
同年,她和韩聪被当时的著名花样滑冰运动员教练栾波选中,由此开始跟韩聪练手组队参加双人滑。
有趣的是,隋文静活泼开朗,性格上一点也不文静,韩聪则比较成熟稳重,两人之间正好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但从此,他们逐渐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一个 " 葱桶时代 "。
双人滑作为男女双人组合类的比赛项目,对搭档双方的默契程度要求较高是第一层考验,而更大的压力往往都会落在女方身上。
首先,男女运动员在体能方面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本就很大,这往往需要女选手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拼命练习,而她们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十分大。
其次,在双人滑项目中,完成一些高难度环节时往往会涉及到高抛、托举等动作。
这些过程中总是需要女伴配合男伴完成的,所以女选手是需要付出最大信任并承受最大风险的那个。
每每看到女花滑选手站上赛场和领奖台时,我都发自内心地 respect!
那时候的隋文静还是一个小 " 桶 " 的样子,上五年级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进行专业滑冰训练。
(想想我五年级的时候,还在跟我弟因为抢电视天天打架 ……)
她一般都是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到冰场训练。
为了达到训练效果,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她往往会逼自己用最短的时间重复最多遍基础的动作。
早期的花滑生涯里,隋文静并没有现在这么自信,她和搭档韩聪心中涌现的更多是疑问," 我们可以吗,我们能成功吗?"
隋文静这样质疑过,公众也这样质疑过——作为搭档的两人身材如此均衡,是否适合双人滑冰?
毕竟两人身材均衡不仅会影响到托举的效果,也会影响到技术动作的发挥。
比如 ,澳大利亚花滑选手叶卡捷琳娜站在男伴身边,是这样的娇小画风
但隋文静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身材有限制,那就技术来填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练习场上日夜的努力终于换来了赛场上的高光时刻。
2009 年 9 月,在全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中,隋文静和韩聪以黑马姿态获得了全国冠军。
她的职业生涯,从此崭露头角。
2009 年— 2012 年,他们连续三年获得了花样滑冰世界青年锦标赛的冠军,并且首次入成年组,就获得四大洲赛的冠军。
" 葱桶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而在他们打算乘胜追击的时候,伤痛缠上了隋文静。
花样滑冰上不断地抛举和跳跃动作,让隋文静不断饱受腰痛、脚踝痛的困扰。
2014 年索契冬奥会他们没能拿到入场券。
那届的索契冬奥会中国的花滑队表现得尤为黯淡,中国花滑队也迎来了青黄不接的严峻局面。
但隋文静不服,她还是想拼。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艰苦训练和对病痛的抗衡,19 岁的隋文静和 23 岁的韩聪终于取得了 2015 年花样滑冰世锦赛的银牌。
他们的自由滑音乐是来自柴可夫斯基的交响诗《黎密尼的法兰契斯卡》。
压轴出场的他们顶住了压力,奉献出了一套近乎完美的自由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