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日本院线在前年以不到 50% 的跌幅领跑全球,但 2021 年并未如预期般迎来强劲反弹,其中进口片的票房流失更进一步放大,背后原因值得探究。
首先,流媒体的分流效应依然不容小觑。自 2020 年春伊始,在延续良久的 " 紧急事态宣言 " 政策下,日本影院运营受到上座率限制等不利影响,多部海外电影延期公映甚至直接在线上推出,这对进口片的票房打击尤为显著。
对于国际巨头而言,日本市场已成为好莱坞片厂推行流媒体战略的前线。早在 2020 年 6 月,迪士尼便与本土电信巨头 NTT Docomo 合作推出 Disney+ 服务,去年 10 月更将国际版 Star 的内容一并涵盖,崛起为日本流媒体市场的关键玩家。
随着迪士尼将更多资源押注在 Disney+ 上,作为亚洲重点市场的日本也紧跟北美,Disney+ 单发或院网同步一度成为常态。作为好莱坞公司在日本市场的头牌,迪士尼的转型对院线票房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与此同时,流媒体霸主 Netflix 在日本深耕多年,更延揽众多人才制作原创动画作品,在与本土厂商的竞争中刺刀见红,对原属于线下的观众群也构成吸引力。
在各大平台的推波助澜下,流媒体对进口片的影响被不对称地放大。举例而言,2020 年共有 21 部本土电影突破 10 亿日元,其中 11 部于下半年才登陆大银幕,多于上半年或 2019 年底亮相的影片数。
但对进口电影而言,全年突破 10 亿日元的作品数暴跌至 4 部,而且后半年仅有《信条》(27.3 亿日元)达标。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好莱坞片商选择推后公映日期,少数例外如《花木兰》和《心灵奇旅》等作品,则跳过日本院线而上线 Disney+ 平台,将大银幕完全留给本土电影。
《心灵奇旅》跳过日本院线上线 Disney+ 平台
进入 2021 年,随着社交隔离等限制措施逐渐放松,北美等地的院线运营迎来快速反弹期。
但在前 8 个月,迪士尼并未放弃以 Disney+ 为中心的发行实验,《寻龙传说》、《黑白魔女库伊拉》等片转为院网同步,日本观众也可在流媒体和大银幕之间做出选择,这对迪士尼电影的票房复苏并无裨益。直到迪士尼停止将院线电影投放到 Disney+ 上,才凭借《永恒族》重回 10 亿日元线以上。即便环球和华纳等的发行成绩同比提高,但缺少迪士尼作品的强劲输出,进口电影的票房回暖仍远未到来。
这一转变从迪士尼的票房表现便可见一斑。2019 年,迪士尼旗下共有 11 部电影突破 10 亿日元,其中《冰雪奇缘 2》、《阿拉丁》和《玩具总动员 4》更卖过百亿线。单是迪士尼一家便贡献 602.5 亿日元,占据所有进口片票房的 50.6%。
2020 年,随着 Disney+ 在日本上线并同步海外战略,迪士尼仅在院线发行了《1/2 的魔法》等特例,全年更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收入超过 10 亿日元,这对进口片整体收益的打击不言而喻。到 2021 年,迪士尼先后执行院网同步和大银幕独家的策略,发行步调与往年相比稍显混乱,距离恢复至全盛期尚有相当距离。
其次,在迪士尼重归院线独家窗口期后,推上大银幕的作品以漫威电影为主,而漫改类型在日本并非强势片种。2019 年,横扫全球的《复仇者联盟 4:终局之战》,也仅在日本市场进账 61.3 亿日元,在当年的迪士尼内部只排在第 5 名,即便这已是漫威在日本取得的最佳成绩。经历 2020 年的短暂缺席后,漫威去年再度敲开日本影院的大门,但仅有《永恒族》达到 10 亿日元的卖座线。
当然,今年 1 月公映的《蜘蛛侠:英雄无归》已累计至 30 亿日元,证明漫改电影在日本仍有潜力可挖掘。不过,迪士尼在日本最受欢迎的品牌仍是动画电影或真人童话,只有这两种类型恢复了稳定的院线供应,迪士尼乃至好莱坞的日本票房才会有起色。
从今年开始,以迪士尼为首的好莱坞片厂悉数抛弃院网同步实验,漫威、DC 和皮克斯等众多新片正蓄势待发;往年占据近 50% 份额的进口片军团,将成为日本院线完全复苏的头号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