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 月 13 日举行的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 500 米决赛的较量中,上届卫冕冠军武大靖最终以 B 组决赛第一完赛,遗憾无缘领奖台。
虽然未能成功卫冕,但不以金牌论英雄,对于一名即将年满 28 岁的老将来说,武大靖尽力了,他的努力值得所有人的尊重。
作为中国短道速滑的领军人物,从索契冬奥会的初露锋芒,到平昌冬奥会一战封神,再到北京冬奥会的三届元老," 我武惟扬,所向披靡 " 成了形容武大靖最契合的语言。
殊不知如今代表着 " 中国速度 " 荣耀的武大靖,初入国家队时却成绩垫底,只配当女队陪练,他的成功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跌倒 107 次,努力弥补天赋
1994 年出生于黑龙江佳木斯的武大靖,小时候就活泼好动十分淘气,淘气到能把牙卡到马路牙子上,所以家里对他管教十分严格。
武大靖 10 岁时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大杨扬驰骋冰场的英姿,觉得这项运动挺好玩,加上 " 不想被约束,就想快点离开家 " 的想法,当即就对滑冰产生了兴趣。
对于儿子想学滑冰的想法,武大靖的父母起初并不支持,因为这项运动实在太苦,但拗不过儿子的坚持,父母最终同意并将他送到了佳木斯短道速滑队业余队进行学习。
"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梦想着能像大杨扬一样在冰场翱翔的武大靖,在第一次上冰时就遭遇了 " 滑铁卢 ",足足摔了 107 个跟头。
因为家境并不富裕,武大靖只能穿着不合适的二手冰鞋参加训练,带伤上阵成了家常便饭。
加上当时的佳木斯还没有室内冰场,即使是专业选手也只能在寒冷的室外场地训练,作为业余队队员的武大靖,因为白天要上学,场地又必须紧着专业队员使用,所以他的训练时间几乎都是在一天当中最冷的凌晨完成的。
幸而严寒、脚伤、摔跤都没能让武大靖退缩,启蒙教练李军也曾评价过他:" 武大靖的天赋很一般,但领悟力强,学动作也快,比赛输了就默默努力加倍训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小年纪的武大靖就获得过黑龙江少年速滑比赛第四名的好成绩,用勤奋努力弥补了天赋上的不足。
而 " 努力 " 二字,也贯穿了他此后的整个运动生涯。
后来年仅 13 岁的武大靖只身一人前往南京,加入了江苏省短道速滑队并认识了经验丰富的朱雪松教练。从业余队进入专业队,武大靖也看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于是便更加努力训练。
与当初李军教练所讲的一样,据朱教练后来回忆说道:" 武大靖当时在滑冰上并没有显露出很高的天赋,但他能吃苦,也够聪明,团队意识也很强。" 这样的特质也为武大靖后来的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奈何江苏省短道速滑队在 2009 年宣布解散,辗转之下武大靖又成了吉林省的运动员,也是在此时,他的小宇宙逐渐苏醒、爆发,多年的努力训练终于 " 开花结果 ",在 2010 年武大靖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这一年,16 岁的武大靖在全国短道速滑比赛中斩获亚军,并遇到了人生伯乐——国家队教练李琰,他破格加入国家短道速滑队。
原以为进入国家队后可以大展拳脚的武大靖,却没想到迎接他的是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从女队陪练,终成奥运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一心想要为国争光的武大靖未曾想危机迎面而来。
那时的他成绩并不好,除了教练李琰,没人看好他,甚至觉得他不是滑冰的料,排名吊车尾的武大靖,面临着随时被淘汰的危险。
很多时候武大靖只能陪女队员训练,在 " 队员 " 和 " 陪练 " 的身份间切换,而每次被女孩超过,对方给他一个鄙视的眼神时,都让他内心受到巨大打击,甚至武大靖还曾萌生过放弃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