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港片擅长的犯罪悬疑搞得极度暗黑和癫狂,尽是血腥和暴力。
非常风格,部分观众会非常爽。
但事实是,它的风格也注定会把很多观众拒之门外。
它展现的是香港电影在题材和内容上的"尺度与宽容",表达的是一种极致的怒与悲凉,更像是导演放肆的一次试验品。
《怒火·重案》拿不拿最佳,都不妨碍陈木胜导演的伟大。
至于《妈妈的神奇小子》《梅艳芳》。
前者体量太小,后者情怀太重。
机会不大。
以上,就是Sir对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主要看点的介绍。
但相比于哪部电影能获得最佳,哪位导演能拿奖,以及哪些演员能封帝封后。
真正让Sir期待的,是如果不出意外,正式的颁奖礼将于2022年4月1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办。
大家都还记得第39届金像奖的模样:
由于疫情影响,实体的颁奖礼取消,最后由金像奖主席尔冬升,在当年的5月6日下午3时,一个人对着镜头,宣读了获奖名单。
堪称史上最"寒酸"金像奖。
当时参奖的电影,大部分上映于2019年,获得最佳亚洲华语电影的,甚至是成名于2018年的《大象席地而坐》。
那是接近四年,遥远的疫情之前。
那时候,我们还饶有兴致地争论着电影的好坏,艺人奖项的多寡。
那时候还不知道,一场席卷电影产业的风暴即将袭来。
让一切步入寒冬。
现在,风暴过境。
2022年。
终于有可能,有机会再看到一次完整的金像奖典礼。
第40届,一个比它看起来更特殊的数字。
回望过去——
第10届。
最佳电影《阿飞正传》,最佳导演是王家卫,最佳男演员是张国荣。
而跟哥哥争影帝的,分别是周星驰,许冠文,梁家辉,张学友。
而当年拿下最佳男配角的,是《天若有情》里的吴孟达。
没错,这些都发生在同一年(1991)。
第20届。
最佳电影《卧虎藏龙》,最佳导演是李安。
最佳男女主角,分别是梁朝伟与张曼玉,他们获奖的电影是《花样年华》。
而前一年,不仅是香港电影的大年。
更是华语电影的大年——
姜文的《鬼子来了》(戛纳评委会大奖);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戛纳影帝);杨德昌的《一一》(戛纳最佳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第30届。
虽然彼时香港电影热衷于致敬和怀旧,连续三年最佳电影都在自我致敬:《岁月神偷》《打擂台》《桃姐》。
但那一年,最大的看点是年仅三十,凭借《线人》拿下影帝的谢霆锋。
获得影帝后,他当着在场所有人,为自己的年少轻狂,对父亲谢贤表达了歉意。
那是一个"旧王未死,新王初立"的时代,彼时大家都欢呼,香港电影有了接班人。
而第二年《泰囧》的票房爆炸,宣布内地电影市场进入了狂飙突进的时代。
那是一个交接班,传接棒的前夜。
第40届呢?
命运似乎传来回响——
谢霆锋主演《怒火》,8项提名。
谢贤则凭借《杀出个黄昏》,以86岁的高龄,获得"70年从艺生涯首个"金像奖最佳男主提名,在他2019年获得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之后。
父子俩获得了一次同台。
这是金像奖的"不惑之年",也是近几年最"大"的一次香港电影金像奖。
似乎依然在见证。
见证什么呢?
仔细盘点这两年的港片。
关注中年同性题材的《翠丝》《叔·叔》;